健康人體內也有癌細胞
受訪專家:南方醫科大學腫瘤中心主任、中西醫結合醫院院長 羅榮城
患上癌癥是否意味著生命的倒計時?當然不。早在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就提出,癌癥其實是一種可調控的慢性病。此后,各權威組織也紛紛將癌癥從“不治之癥”的范疇內剝離出來。與癌細胞和平共存,并非不可能。
健康人體內也有癌細胞
人體就像“細胞國家”,一個成人身體大約由近一千萬億個細胞組成。正常情況下,絕大多數細胞都能循規蹈矩,各司其職。但當遇到不良外界刺激時,正常細胞就有可能轉變為癌細胞。
出現癌細胞并不意味著很快患上癌癥,因為人體也有自己的護衛部隊,即免疫系統。健康而強大的免疫系統會在癌細胞產生后,將其快速識別并消滅,讓癌細胞沒 有繼續分裂、發展到癌癥的機會。細胞這樣突變和反突變的過程,幾乎每時每刻都在體內進行。所以說,健康人體內也可能存在過一定數量的癌細胞,只是免疫系統 把它很快清除了。
如果你不幸患上癌癥,通常都是因為出現了醫學上所說的“腫瘤免疫逃逸”。比如,由于受到病毒、霉菌、射線、化學致癌 劑等影響,免疫系統受到抑制,無法正常發揮監控和清除功能,就會讓癌細胞躲過“圍剿”,進而瘋狂分裂生長,直到數量超過數千萬個時,才能在身體上真正顯現 出“癌灶”來。除外界因素和精神因素造成的免疫抑制外,自身生物調節和免疫微環境出現問題,可出現免疫耐受,年齡增大會出現免疫系統衰老,都會導致癌細胞 的逃逸。這也是老人患癌率高于年輕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能被治愈,但能被控制
雖同為慢性病,但人們對心血管病和癌癥的畏懼程度有極大差別。面對前者,大多數人都能泰然處之,而對后者,則幾乎無法接受。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對癌癥的認知仍然不足。
癌癥具有慢性病的特征,潛伏期較長。再加上現代治療方法對癌癥的有效控制,使患者生存期大大延長。因此,大多數癌癥都是來得慢、惡化慢、死亡慢。通常, 從最初的細胞突變到癥狀顯現被檢查出來,最少需要2~3年,甚至5年、10年時間。在漫長“潛伏”過程中,現代醫療的進步使人們有了更多機會實現對腫瘤的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事實上,對病情進展有更大負面影響的是人們對癌癥的態度。有人說:“很多癌癥病人是被嚇死的。”雖然醫學上 不能得出上述結論,但某種程度上看,這句話有一定道理。有的人被診斷患癌后,壓力過大、吃不好、睡不好,甚至產生抑郁情緒,自然難以獲得良好治療效果;有 的患者看似重視,卻慌不擇路,有病亂投醫;或偏聽偏信,上網查資料,搜尋各種神醫妙藥,用錯方法,反而加速病情惡化。
很多人都用我國 演員陳曉旭和美國演員安吉麗娜·朱莉的例子做對比。同樣面對乳腺癌,陳曉旭選擇放棄科學治療,而去求助佛家修行,最終導致不治而亡;朱莉則積極利用基因檢 測,預測自己患乳腺癌幾率,毅然切除乳腺,防患于未然。可見,對待癌癥的理性態度應該是:既不偏聽偏信亂投醫,也不灰心放棄治療。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癌癥作為一種慢性病,其中1/3可預防,1/3可通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達到治愈,1/3不可治愈,但通過適當治療可控制,獲得較好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
讓癌癥成為可控慢性病
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大約有30%的癌癥死亡源自5種主要危險因素:高體重指數、水果和蔬菜攝入量低、缺乏運動、吸煙及飲酒。如能盡可能避免上述病 因,就可避免部分癌癥的發生。倘若不幸“中招”,又未能早期發現,那么,積極地帶瘤生存、與癌共處,就應成為一種更好的選擇。必須強調的是,提倡“與癌共 處”不是不進行治療,而是在積極配合醫生的基礎上,盡可能調整自身狀態,回歸相對正常的生活。
美國癌癥協會網站刊文,專門論述了如何 帶瘤生存。首先,了解哪些癌癥可能需要面對這種情況,比如進行治療后的卵巢癌、慢性白血病、部分淋巴瘤等。其次,弄清什么是與癌共處的“正常狀態”。患癌 后,你的生活肯定不可能完全回到患病前,你的“正常狀態”應當是包含一些改變的,比如有些東西要少吃了,有些活動不能做了,工作節奏要重新調整了,例行服 藥檢查要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最后,嘗試用以下方法來調整心情,克服恐懼,與癌和平共處:
把恐懼說出來。找個可信賴的朋友,敞開心扉。研究證實,只要將不良憤怒、恐懼等說出來,就有助于這種不良情緒的紓解。
做你過去想做而沒做的事。很多人都有夢寐以求想做的事,卻苦于沒時間,此時不妨開始實施,也能轉移你對癌的過于關注。
以積極態度去工作。但不要強求自己總保持樂觀,因為沒人能一直如此。在積極面對的同時,也要留給自己鬧點小情緒的時間。
花更多精力去做一些健康改變。比如,在自己戒煙的同時,還應勸說周圍吸煙的朋友戒煙。
鍛煉。咨詢醫生自己能做哪些運動,然后積極去貫徹。
與癌共處,心態尤為重要。正如患卵巢癌長達12年的瑪麗索爾所說:“癌癥現在已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一直心懷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