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真的會影響智力嗎?
麻醉是怎樣消除疼痛的
我們先學習一下麻醉的發展簡史:現代麻醉學的出現是人類重大歷史事件之一,1540年,乙醚問世,1846年10月,美國牙科醫生給病人實施乙醚吸入麻醉,這一成功在全世界引起轟動;1847年,英國醫生將氯仿用于分娩鎮痛,使其進入臨床,緊接著,一氧化氮登上了麻醉舞臺。經過30多年的實踐,氣管插管、球囊通氣、靜脈麻醉、肌肉松弛劑紛紛問世,麻醉技術越來越精深。
麻醉一詞原意是指感覺或知覺的喪失,其后則指可使病人在接受手術或有創操作時不感到疼痛和不適的狀態。麻醉之所以可以消除疼痛,在于其使用藥物作用于神經系統,阻斷了痛覺的信號傳輸,大腦接受不到痛的信號,或者是暫時“麻痹”大腦,這樣我們全身都感覺不到疼痛。
哪些人受麻醉的影響大
將麻藥通過吸入、靜脈或肌肉注射或直腸灌注進入體內,使中樞神經系統受到抑制,致病人意識消失而周身無疼痛感覺的稱為全身麻醉;將麻醉藥通過注射使脊神經、神經叢或神經干以及更細的神經末梢受到阻滯者,稱為局部麻醉。
既然麻醉作用于神經,那么反過來會不會損傷神經和大腦呢?請大家放心,近代麻醉開創至今上百年,優勝劣汰了很多副作用較大的麻醉藥,目前應用到臨床的安全性都很高。而且,經過幾十年的藥物研究,對于吸入和靜脈麻醉藥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初見成效:對于大腦已經發育完善的青壯年,這些藥物沒有影響;對于中樞神經系統正在發育或退化的兒童和老人,目前研究結果是可能有影響。一些老人在接受大手術后,學習能力、記憶力和注意力短期內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數天后可恢復正常,而極少數人數月甚至永久都無法恢復。
麻藥可以少打或不打嗎
既然麻藥對人體有影響,手術時能少打或不打嗎?當然是不可以,麻醉不到位,患者不僅要忍受疼痛,還會因為疼痛影響醫生的操作。同時,會出現相應的機體應激反應,適量的應激反應對機體是有保護作用的,過度則對機體造成傷害,如血壓增高、心率增快等,都會給患者自身和操作者帶來不利的后果,肯定是弊大于利的。
所以,麻醉在現代醫學中不可或缺,盡管圍繞它的副作用還有很多爭議,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在正規麻醉操作下,通常不會造成大腦變笨的。
(據9月4日《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