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早早期基因檢測可篩查數十種癌癥)
癌癥已經成為我國城市居民死亡的第一大原因,有統計顯示我國癌癥發病率在20年間升高近50%,每年新發癌癥病例約350萬,因癌癥死亡約250萬。而最為驚心的,有近80%的癌癥在發現時已經是中晚期,生存率極低。如何早期發現癌癥,已經成為醫衛界的關注重點。
在由健康時報社、北京市疾控中心主辦的腫瘤篩查防控論壇暨P53癌癥早早期檢測全國啟動儀式上,針對“我國腫瘤現狀及防治、癌癥早早期篩查手段”等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腫瘤專家和健康體檢專家在發言時強調,腫瘤要想控制在基因癌變之前,就要對腫瘤進行更早期的檢測手段提出需求。
研討會上,北京市疾控中心將最新技術“P53基因檢測”即癌癥早早期檢測面向社會正式公布,該項檢測技術通過人體基因突變階段發現了引發腫瘤早早期病變的風險。
我國癌癥防治仍陷“重治輕檢”困境
據2013年6月14日發布的《北京市2011年度衛生與人群健康狀況報告》(2013健康白皮書)統計分析,2011年北京市居民的前三位死亡原因分別是惡性腫瘤、心臟病和腦血管病,共占全部死亡的73%。惡性腫瘤已連續五年成為本市戶籍人口的首位死因。
和國際水平相比,我國的癌癥治療能力并不太低,一些大型醫院的設備和診治水平已經接近或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但遺憾的是,對癌癥防控的能力非常低,大量癌癥在早期沒有能檢測出來,醫院里的患者,幾乎都是中晚期患者,有限的衛生資源過度集中于晚期癌癥的治療。
我國80%的癌癥患者確診時即屬于中晚期,癌癥一旦出現轉移或進入中晚期就變成了急性病,晚期肺癌一般存活期只有一年,肝癌晚期出現黃疸和腹水存活期為 1-3個月。據衛生部門的統計,目前我國癌癥患者平均五年存活率僅為 25%,其中肺癌僅為 10%,肝癌為 5%,盡管經過多方治療,但他們的存活期一般在 1-5 年之內。
三滴血完成數十項癌癥早早期基因檢測
2011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40%的癌癥患者是可以通過預防而不得癌癥的,40%可以通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治愈,20%可以帶癌生存,這種442的比例充分說明了癌癥早發現早診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北京市疾控中心項目負責人張杰針解釋,處于亞臨床期的腫瘤組織是脆弱的,腫塊周圍尚未形成血管,通過改善機體免疫功能,很容易將其“剿滅”在萌芽狀態。腫瘤超早期篩查檢測可有效檢出處于可逆的亞臨床期腫瘤人群,從而篩查和濃縮出腫瘤高危人群。
P53基因突變發生率在不同腫瘤的分布中平均達57%,在某些亞型的腫瘤中高達80%,因此這對早期發現腫瘤高危人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高生存率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2007年衛生部關于印發《醫療機構臨床檢驗項目目錄》的通知,已將“P53基因的基因突變檢測”列入。
傳統的基因檢測需要采集5-8ml的血液,采集全血要進行離心、離電,而且需要的技術是非常復雜的。與常規的腫瘤篩查方法相比,P53基因檢測不用采取腫瘤病人的體液、排除物及組織中出現的腫瘤標記物,而是適和所有健康人群實現超早期、無創傷的“三滴血”檢測,按北京市疾控中心的檢測標準操作既簡單又快捷。
經過研究發現,P53易感基因的檢測范圍相當廣泛,幾乎涵蓋了對居民生命危害健康的多種癌癥,包括白血病、肝癌、乳腺癌等等。
5類人建議腫瘤超早期篩查
哪些人需要腫瘤超早期篩查呢?專家建議有5類人群需要注意:
1.45歲以上,長期生活在大城市,工作壓力比較大的人群;
2.有腫瘤家族史的人群;
3.職業原因長期接觸有害化學物質或者是放射線的人群;
4.長期抽煙酗酒或者是過多攝入高脂肪的肥胖人群;
5.疑似腫瘤觀者,即病理檢測有不典型增生的人群。
北京疾控中心負責人介紹,在北京市預防醫學研究中心技術支持下,在解放軍總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心血管研究所、北京軍區總醫院、北大人民醫院等醫院專家合作下,中國醫藥集團國藥陽光成立了目前國內最大的健康管理研究院。同時,作為國內唯一央企旗下體檢連鎖機構——國藥陽光健康體檢機構已在全國范圍開展對此項目的推動和實施,使得這一先進的癌癥篩查技術真正能讓老百姓看得見,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