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度積極財政政策將再加碼 PPP和產業基金發力促投資
今年以來,受到經濟增速放緩、營改增減收等因素影響,我國財政收入低速增長。財政部數據顯示,前8個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萬億元,同比增長6%,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97萬億元,同比增長4.2%,按照新的中央地方增值稅收入劃分辦法調整后測算,同口徑僅增長1.5%。而積極財政政策下,財政支出則一直保持兩位數增速,前8個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1.6萬億元,同比增長12.7%。
值得關注的是,從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收支差額累計值看,去年到9月份才出現逆差,今年提前到6月份就出現逆差。1月至8月,全國財政收支盈余為-5942.0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少6598.8億元。
此外,地方財政收入分化格局明顯。前8個月,地方財政收入同比增長7.6%,同口徑增長10.1%。其中,僅上海、廣東、河北三地財政收入兩位數增長,江蘇、山東等十余地方同口徑增幅個位數,遼寧、山西、陜西、黑龍江同口徑則分別下降12.9%、7.2%、3.8%和1.1%。
總體而言,部分東部發達省份,產業轉型成效顯現,土地市場回暖也帶動了相關收入增長,而經濟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的中西部地區尤其是對資源依賴度比較高的地區,則陷入財政收入低速甚至負增長的困境之中。
在經濟的下行周期中,基建投資往往是我國“穩增長”的主要抓手。財政政策直接通過擴大財政支出,啟動大規模的基建項目,為穩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據財政系統人士預計,今年后幾個月,受經濟下行壓力持續、政策性減收效應進一步顯現等影響,財政收入形勢不容樂觀。同時,四季度則進入傳統的財政花錢季。由此可見,部分地區財政收支逆差困局日益凸顯,財政政策支持穩增長壓力加大。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中國經濟的區域性特征明顯,地方財政收入分化明顯事實上一直都存在。除了一般公共預算項下的財政收支差額,還需要考慮財政貼息的開發銀行和農發行的專項建設基金的準財政利息支出。“這意味著如果沿用當前的穩增長路徑,未來可能需要更大的財政投入,對財政赤字擴大和政府債務規模上升必須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業內人士對記者指出,四季度,要積極發揮好積極財政政策的作用。穩增長方面,進一步減稅降費,落實和完善營改增相關政策和過渡性措施,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繼續推進財政體制改革和養老保險改革等。
“展望四季度,積極財政政策的主要發力點有四個方面。”中國社科院財政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蔣震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一是支持化解產能,重要原則是依靠市場,辨別不同的方向分類化解;二是培育中小微企業,支持農業領域的改革,統籌協調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是支持好社會保障、城鄉建設、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的改革;最關鍵的是要創新支持方式,以PPP和產業引導基金等方式為主導,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帶動社會資本。
記者還了解到,相關中央部門和地方都在醞釀多措并舉化解財政收支困局。將財力向基層傾銷,加大省級財政對基層的轉移支付力度,此外,或將進一步加大對東北地區財政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
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李全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從各地財政收入分化的角度來看,供給側結構性調整已經步入深水區,會出現經濟下行、平穩、上揚的趨勢。在結構性調整的過程中,應該有合理的轉移支付體系支撐弱勢群體較為密級的地區,這也與收入分配均等化的相關政策導向一脈相承。以往各級預算單位集中在年底“花錢”的情況會越來越弱化,隨著預算法改革的不斷展開和深入,各級政府和預算單位的結余資金會大幅度減少,各級政府則應把穩增長的工作放到首位,把引導社會資本投資的政策落實到位,實現結構調整中合乎邏輯的良性收支循環。
在蔣震看來,經濟下行期間,地方財政收入因為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狀況,地方要加速轉型進程,努力擺脫經濟增長對資源稟賦的過度依賴,當然不排除在極端情況下給予救助。不過也不能一味依賴轉移支付,而是要通過轉移支付激勵地方自力更生,盡可能擺脫經濟放緩的影響。
- 下一篇:中國互聯網巨頭“搶灘”印度 開啟“買買買”模式
- 上一篇:支付大戰銀行系試圖逆襲
- 油價跌勢“崩盤”!11月24日調整后92號汽油,11月25日麥價如何?
- 點燃數字引擎!2024滬港數字經濟協同高質量發展論壇在江橋舉行
- 順豐沖刺港股IPO,10月旺季營收勁增高達241億元
- 因提供誤導性信息,聯儲證券經紀人被罰!3家券商經紀業務5天共收5張罰單
- 世界鋼鐵協會:10月全球粗鋼產量為1.512億噸 同比提高0.4%
- 臨高開展創業成果展示交流會
- “持續是一種信仰”中國太保壽險2024年藍鯨協會年度峰會圓滿召開
- 業績增速連年下降,航空工業、中國電科的供應商今日申購 | 打新早知道
- 助力中小企業加快對接資本市場,“文化+科技”行業最新政策培訓會舉辦
- 人保健康:因傭金數據不真實等被罰22萬元,年內收多張罰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