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掛號何時不再難
筆者自然理解醫生和患者的苦衷。對醫生而言,拒絕未掛號的病患是依規辦事,也是維持“掛號公平”的必然。作為患者,“一號難求”的窘境確實存在,硬闖診室恐怕也屬無奈。
掛號難否?確實不易。盡管該醫院實現了微信自助掛號,最多可預約一周內的號源,可畢竟僧多粥少,幾乎每天一放號,一周內的號源就被搶掛一空。筆者多日“刷屏”,才拿到了最后一張“入場券”。而在問診后,預約核磁共振的患者更是排到了近一個月以后。
從創新掛號方式到整治“黃牛”,為了破解掛號難,各地可謂煞費苦心。然而,無論“游戲規則”怎么變,掛號難、看病難的問題依然存在。
為何?找到答案其實也不難。一是就醫格局不合理。患者向大城市、大醫院集中,而很多基層醫療組織卻長期處于患者不足的狀態。二是過度醫療現象很普遍。不管大病小病都要往大醫院跑,看個感冒也要看“三甲”。三是醫療資源高度集中,優質醫療資源的流動性不足,導致大小醫院之間的“馬太效應”越發明顯。
實際上,掛號難的本質在于優質醫療資源短缺,供求關系失衡。從醫改的方向來看,解決掛號難,根本上要通過分級診療,合理分配醫療資源。
曾有業內人士稱,分級診療真正構建成功之時,就是醫改的成功之日。此言非虛,真正構建分級診療制度,就是抓住了醫改的“牛鼻子”。
建立分級診療制度,首先要把基層醫療強起來,讓老百姓愿意去、放心去,把大醫院的優質資源下沉到基層。同時,也要理清大醫院和基層醫院的關系,形成利益共同體,而非搶占地盤的競爭關系。
而其中的核心,便是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患者有了身邊的醫生,便有了貼心的“健康管家”。家庭醫生能夠在第一時間對患者的病情作出初步診斷,并提出就診建議,避免“有病亂投醫”,擠占大醫院資源。隨著家庭醫生制度的深入與完善,“小病在基層、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便有了著落,掛號難、看病貴的問題就有了解決的希望。
網絡掛號、微信掛號當然值得肯定與鼓勵,但解決掛號難的問題,不能治標不治本,而是要在醫療資源分配以及醫保制度、醫生資質評審制度等上綜合考量。只有如此,才能不讓患者傷心、寒心,保證就醫放心、舒心。
- 下一篇:國人五種病痛纏身 專家為您支招
- 上一篇:多部門將聯手施策防中醫藥人才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