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神化”了的凈化器忽悠了
賣場中空氣凈化器的柜臺前總是熙熙攘攘,“高效過濾”、“靜電吸附”、“臭氧凈化”等不同宣傳功效的產品繁多,價格從數百元至上萬元不等。某電商監測數據顯示,2012年12月份空氣凈化器的銷售額僅有1.2億元,到2013年12月,這一數字激增至6.1億元,同比增長達5.1倍。
直到現在,凈化器市場的火暴程度依然未減。不過,中消協近日的一次檢查算是給它潑了一盆冷水。在對市售的25款凈化器檢驗后發現,不同產品的凈化效果相差6倍之多。一款售價上萬元的產品無論是凈化顆粒物還是除甲醛,效果都不理想。上海市環境保護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總站也曾對22臺不同的空氣凈化器進行測試,結果PM2.5凈化效率、甲醛凈化效率等性能指標令人大跌眼鏡。以除甲醛為例,只有兩臺樣品甲醛凈化效率達到97%,與絕大多數品牌宣稱的99%相距甚遠。
也就是說,無論是國產還是進口的,不管是幾百還是上萬的空氣凈化器,都沒宣傳的那么靠譜。有業內人士直言,由于缺乏國家標準,市場上虛假宣傳、高價銷售、虛假檢測等問題不斷,整個行業良莠不齊。
其實,這正應了那句老話,“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商機”。在霧霾日益嚴峻的形勢下,不僅空氣凈化器在家電行業異軍突起,各種“神器”也在一些地方政府粉墨登場。近日有媒體報道,蘭州市購置了高射遠程風送式噴霧機,其“可有效對抗霧霾、粉塵等”;西安新城區近日也花費近百萬元,新購一臺多功能抑塵車投入使用,該車能噴灑120米遠、70米高的水霧,媒體稱之為“治霾神器”。
按理說,積極想辦法緩解霧霾污染是好事,但也不能就此“神化”那些產品。無論是凈化器,還是“治霾神器”,其實都是人們的無奈之舉,當天空不再藍,空氣不再清新的時候,就會將希望寄托在產品上。正因如此,很多廠商看到了巨大商機,在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的同時,產品以次充好,質量良莠不齊的現象也會增多。
要解決這個問題,規范和整頓市場只是“表”,最重要的“根”還在于政府治理污染的力度,要在源頭解決問題,而不是事后補救。就治霾來說,最基本的常識都擺在那里:摒棄落后產能,減少有害排放;出臺嚴厲的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嚴格監管和執法、加大對污染企業的處罰;倡導多使用清潔能源,控制汽車數量等等。無論是政府還是百姓,都不要滿足于把眼前的霧霾一驅了之,應該擺脫“神器情結”,尋求從源頭治理的科學良策。
面對市場上的相關產品,執法部門要下大力氣介入,凡是涉及到民生重大利益的產品,嚴格監管是最有效的手段。這樣“蘿卜拔快了不起泥”的情況才可能好轉。而對于企業來說,發現商機是好事,但要守住為商的底線,在事關健康的產品上,不要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作為消費者也一定要擦亮眼睛,免得被忽悠。
- 下一篇:空氣凈化器行業揭秘——事實與真相
- 上一篇:買空氣凈化器前一定要算好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