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處理評價應增加兩個指標
這一指標體系可以明確引導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資源回收利用和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但在筆者看來,這一指標體系在完備性、綜合性、動態性和適用性方面不夠完善,主要體現在不能反映處理設施能力是否滿足處理需求和處理設施配置是否優化。
這7個指標中與生活垃圾處理需求相關的指標是“無害化處理設施能力”,但因垃圾填埋場也屬于無害化處理設施,而填埋場的接收能力具有彈性,只要今天還有庫容,再多垃圾也能接收,但明天沒有了庫容,便不能再接收,因此,“無害化處理能力”今天達標了,卻不能說明垃圾處理能力滿足明天垃圾處理的需求,可能恰恰相反,此時此刻就處于“垃圾圍城”的嚴峻局面。此外,這個指標體系不能反映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的資金需求、土地使用和社會滿意度等情況,讓人無法判斷處理設施建設的整體情況和是否是適合當地的最佳配置。
筆者建議,建立科學的指標體系應引進生活垃圾處理滿足度和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配置離散度兩個指標。
一是引進生活垃圾處理滿足度,用于衡量處理設施是否滿足垃圾處理需求。生活垃圾處理滿足度是現有設施的處理能力對未來一段時間內垃圾處理需求的滿足程度。未來一段時間可根據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的平均工期而定。此外,計算現有填埋設施的處理能力時應假定現有填埋庫容滿足未來一段時間的使用,即用現有庫容所能消納的垃圾量除以未來時間天數來計算。垃圾處理設施能力要能滿足未來一段時間內垃圾處理需求才是合理的,也就是說,規劃指標“生活垃圾處理滿足度”應大于或等于1。
二是引進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配置離散度,用于判斷垃圾處理方式、處理能力等配置的優化程度。因條件不同,不同地區對資源回收利用、能量回收利用和填埋處置設施的優化配置也不同。規劃時,應先在一定準則下計算出當地垃圾處理設施的優化配置,如在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節約土地、節約資金和社會滿意度6個準則下通過層次分析法計算處理設施的優化配置,再確定處理設施的配置與優化配置的偏離程度,即垃圾處理設施配置離散度。垃圾處理設施配置離散度越小,說明設施配置越接近優化配置,也說明垃圾處理越適用于當地情況。
如某市平均建設周期為3年,現在的垃圾處理量為1.80萬噸/日,垃圾處理量年均增速為6%,則3年后垃圾處理量將達2.14萬噸/日;現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能力為6372噸/日(35.4%),焚燒處理能力3000噸/日(16.7%),生化處理能力200噸/日(1.1%),現有填埋庫容可消納垃圾500萬噸,折算到3年的處理能力為4566噸/日,其他處理設施能力為零,則此市總的現有設施處理能力為14138噸/日;通過層次分析法計算出此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焚燒發電、生物處理和填埋處置的優化配置分別為0.3238、0.4970、0.1130和0.0662。可計算出該市的垃圾處理滿足度和處理設施配置離散度分別為0.66和212.3%(標準差/平均權重)。此市垃圾處理滿足度小于1,說明此市垃圾處理設施的處理能力不足。垃圾處理設施配置離散度大至212.3%,說明設施配置極不合理,處理方式極不協調。
生活垃圾處理滿足度和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配置離散度兩個指標能夠綜合、動態地反映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情況,而且可測算,具有適用性,可彌補現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不足。
- 下一篇:關于綠色金融相關問題的思考
- 上一篇:登岸垃圾應與城市垃圾處理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