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余行業面臨職業病危害,防治還需攻破幾道關?
近日,國家衛生計生委通報關于職業病防治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情況,明確要強協調、明責任、增投入、促實效,維護人民群眾健康權益。
職業病指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等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相關數據統計表明,我國職業病危害分布于礦山、化工、冶金、建材、化工等30余個行業領域,存在職業病危害的企業占全國企業總數的30%以上。
科學防治,規劃先行。國家衛生計生委指出,職業病防治已“逐步實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全國有30個省(區、市)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共出臺219個相關配套文件,25個省(區、市)印發了職業病防治工作規劃。
根據職業病防治法,國家鼓勵和支持提高職業病科學防治水平和相關醫療機構建設。目前,“職業病防治服務網絡日臻完善。”國家衛計委通報指出,健康檢查機構達3497家、職業病診斷機構達580家,較2009年分別增加了92.9%、39.4%,并設有鑒定辦事機構315家。全國共有開展放射診療工作的醫療機構56663家,放射衛生技術服務機構580家,近3年累計有12.4億人次完成放射診療。
值得注意的是,在職業病防治法規體系和服務保障網逐步完備的同時,部門協作機制尚未完全建立,部門之間存在信息孤島。相關數據顯示,全國有浙江、河南、甘肅3個省及98個地市和1685個縣區尚未建立職業病防治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部門之間溝通協調不夠及時、順暢。部門間尚未建立信息聯通機制,無法實現職業病危害信息、職業健康信息和職業病工傷保障信息等數據的信息互通共享。
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為方針,根據相關法規,我國職業病防治實行分類管理、綜合治理,落實主體責任是關鍵。通報稱,在抽查的1971家職業健康檢查機構中,11.2%的技術報告不規范;部分放射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出具的報告存在適用標準錯誤、原始記錄不規范等問題,這反映出部分機構的主體責任意識、業務能力和自我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如今,隨著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影響勞動者健康的因素明顯增多,職業健康檢查及職業病診斷、鑒定、治療任務不斷加重,滿足職業病防治工作需要任重道遠。國家衛生計生委指出,全國有遼寧、江西、甘肅、寧夏等4個省(區)和162個地市、2209個縣區沒有職業病防治工作專項經費,各級尤其是縣級職業病防治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專業技術人員缺乏,一些職業健康機構工作不規范。放射衛生技術服務供需不平衡,欠發達地區設備不足、陳舊老化問題突出。
保障職業健康,強協調、明責任、增投入、促實效勢在必行。國家衛生計生委強調,要進一步健全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各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要進一步盡快厘清內部職責、明確分工、建立健全內部溝通機制,強化防治機構主體責任意識,并完善經費保障機制。
據悉,我國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提到要強化職業健康各級監督管理職責,推動落實主體責任,推進職業病危害源頭治理,同時建立分級分類監管機制,開展重點行業領域職業病危害專項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