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位權威專家“讀霾”:治霾為什么總拿機動車開刀
與污染“相伴”的是民眾對污染成因的關注。今天一早,一則關于“此次灰霾中有硫酸氨”的消息就在朋友圈中流傳,而更早之前還有風電致霾說,到底這些說法科學性如何?此外,公眾還關心,付出那么多努力,霾到底治得怎么樣了,有沒有盼頭?
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梳理了多個頻頻被公眾提及的有關霾的問題,請8位國內權威專家一起“讀霾”。
霾究竟是哪里的“特產”
網絡上有這樣一種說法,京津冀的霧霾主要是由內蒙古、陜西、山西這3個省、自治區為主要污染源造成的,而霧霾最嚴重的京津冀三地是受害者,情況到底如何?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柴發合說,大量的觀測分析和模式研究都表明,京津冀大氣重污染主要是本地積累加上外地傳輸導致的。
其中,京津冀三地自身的排放量大是最主要的因素,對PM2.5污染的貢獻約為70%。
京津冀區域面積雖然只占全國的2%,但2014年常住人口占全國的8%,煤炭消費占全國的9.2%,單位面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排放量分別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4倍和5倍。
周邊省市的區域傳輸對京津冀PM2.5污染的貢獻約占30%,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山東、河南兩省的污染排放。此外,山西、內蒙古和陜西的排放對京津冀PM2.5污染也有一定的“貢獻”,但不是污染的主要原因。
柴發合說,治理京津冀區域大氣污染,有必要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進行聯防聯控。
據北京大學教授謝紹東介紹,各地霧霾來源解析結果表明,目前PM2.5的主要來源是燃煤、工業、機動車、揚塵和生物質燃燒等。各個城市和地區視產業結構,各行業排放比例有所不同。
車限行了,工廠限產了,為什么空氣還不好
12月19日,石家莊連續多個小時爆表后,當地公眾不斷發出質疑,治霾是不是停滯了?
細心的北京公眾也發現,2016年下半年以來,北京PM2.5濃度改善停滯了。現在什么招兒都使了,仍然出現嚴重污染,治理方法是不是有問題。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說,2013年9月,國務院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各地針對大氣PM2.5污染治理,在多個方面采取了強有力的措施,主要包括:統籌區域環境資源,優化產業和能源結構;深化大氣污染治理,實施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強化機動車污染防治,有效控制移動源排放;加強揚塵控制,深化面源污染管理;創新區域管理機制,提升聯防聯控管理能力等。
賀克斌進一步解釋說,2013年,北京的PM2.5年均濃度為89.5微克/立方米;2014年PM2.5年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4%;2015年PM2.5年均濃度比2014年下降6.2%。截至目前,北京市今年的PM2.5平均濃度比去年同期下降9.2%,河北省的PM2.5平均濃度比去年同期下降9.1%。
監測數據分析結果反映了京津冀區域大氣PM2.5濃度在逐年下降。從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來看,今年北京、天津、河北的“優良天”都比去年小幅增加。
賀克斌還舉例說,今年春夏時節,大家在朋友圈中“曬藍天”的頻次明顯高于前幾年,公眾也切身感受到了空氣質量的改善。
- 下一篇:專家辟謠“霧霾攜帶病菌有傳染性”
- 上一篇:食藥監總局:3起醫療醫械臨床試驗造假被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