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光明論】馬光遠:居者有其屋 中國房產將迎歷史轉折
圖為山東省青島即墨市剛剛竣工的居民樓 董乃德/攝
作者:民建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經濟學家馬光遠
在12月21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第十四次會議上,抑制房地產泡沫被列為“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之一,再次被提及。
會議提出:“規范住房租賃市場和抑制房地產泡沫,是實現住有所居的重大民生工程。” 需要提及的是,在去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提到房地產,主題是“去庫存”,而現在將房地產視為“重大民生工程”。
筆者認為,這次會議的重大意義不在“抑制房地產泡沫”,而在于讓房地產告別經濟政策,回歸民生和社會政策的基本屬性,這無疑是中國房地產政策的巨大變化。
長期以來,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在穩增長和地方政府創收方面發揮了獨特的作用,以至于形成了對房地產的過度的依賴。每一次經濟下行,房地產都首當其沖,成為對沖經濟下行風險的首要工具。同時,土地出讓金也逐漸成為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很多地方,土地出讓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超過了50%。對土地財政和房地產的過度依賴,一方面導致房地產行業的種種亂象,同時,隨著房價的上漲,房子也逐漸脫離了居住的基本功能,成為資產配置的主要工具。
在這種思維下,中國房地產承擔了過多的脫離房子基本功能的“任務”。使得中國的房地產政策越來越偏離主題。為什么要蓋房子,蓋房子為什么,為什么要買房子,這些幾乎不是問題的問題,因為房地產政策過于“經濟化”和功利化而成了中國社會和中國經濟的大問題。
當房子偏離了“居住”的主題,房地產就會走上歪路。過去多年,各界人士不斷呼吁不要把當地產政策定位為經濟政策,而更應定位成社會政策和民生政策,這無疑是對的。
但是,由于過去多年來偏離這個主題太遠,房地產政策糾偏的任務很重。早在今年5月9日,人民日報在發表“權威人士”談話時,就明確提出讓樓市回歸自己的功能定位,不能簡單作為穩增長的手段。“權威人士”提出讓樓市回歸本質,是對過去房地產政策的重大糾偏。“權威人士”醍醐灌頂的提出,“房子是給人住的,這個定位不能偏離”,并且提出要通過人的城鎮化“去庫存”,而不應通過加杠桿“去庫存”,可謂一語中的。
要讓房子成為人居住的心靈家園,要讓房子回到那些需要住房的人手里。這需要中國房地產制度的重構。而房地產政策從“經濟政策”回歸到“民生政策”,是制度重構的提前和基礎。只有房子不再成為穩增長的工具和地方政府創收的手段,房地產市場才有可能真正健康,房子才有可能回歸居住。
當然,要抑制房地產泡沫,讓房子真正成為“住的”而不是“炒的”的關鍵,在于中國房地產制度的重構和長效機制的建立。
早在2013年一次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了中國房地產長效機制和制度建設的框架體系。他提出要處理好住房建設上的 “四大關系”,包括: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和市場化的關系、住房發展的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的關系、需要和可能的關系、住房保障和防止福利陷阱的關系,特別是提出了構建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明確了市場和政府的邊界。
而這次中央財經小組會議要求圍繞住房的居住屬性,以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為主要出發點,以建立購租并舉的住房制度為主要方向,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分類調控,地方為主,金融、財稅、土地、市場監管等多策并舉,形成長遠的制度安排,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筆者認為,中國房地產制度建設和長效機制的框架基本建立。未來將以居住功能為出發點,以市場和政府各位的定位為基準,在土地制度、住房信貸制度、稅收制度、住房保障制度以及交易制等方面構建起合理的、能夠滿足老百姓基本居住需求的制度體系,房地產將告別“增長工具”,而成為真正的民生產業。
未來長效機制的出發點是民生,是居住功能。而且對市場和政府在住房問題上的定位和邊界給予明確界定:“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
房地產首要的是民生政策,人應該有房子住,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回歸到“民生”,這是一次重大的制度糾偏。
- 油價跌勢“崩盤”!11月24日調整后92號汽油,11月25日麥價如何?
- 點燃數字引擎!2024滬港數字經濟協同高質量發展論壇在江橋舉行
- 順豐沖刺港股IPO,10月旺季營收勁增高達241億元
- 因提供誤導性信息,聯儲證券經紀人被罰!3家券商經紀業務5天共收5張罰單
- 世界鋼鐵協會:10月全球粗鋼產量為1.512億噸 同比提高0.4%
- 臨高開展創業成果展示交流會
- “持續是一種信仰”中國太保壽險2024年藍鯨協會年度峰會圓滿召開
- 業績增速連年下降,航空工業、中國電科的供應商今日申購 | 打新早知道
- 助力中小企業加快對接資本市場,“文化+科技”行業最新政策培訓會舉辦
- 人保健康:因傭金數據不真實等被罰22萬元,年內收多張罰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