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堅定治霾的信心
為了應對重污染天氣,各地根據不同情況分別實施了不同級別的預警方案。環境保護部加大了執法力度,分10個組持續對重點城市開展督查。各地通過停產、限產等措施,污染物排放量得到了部分控制。但由于污染企業多、排放總量大,加上部分地區預案實施沒有完全到位,仍存在無組織排放污染物等現象,空氣污染仍處于較重水平。
持續的霧霾天氣,引發了人們對身體健康的擔憂,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甚至破壞了新年到來的愉悅心情。一時間,霧霾成了輿論熱點話題,很多人對治霾提出了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但與此同時,也有各種傳言借機在網絡和新媒體間流傳,一些人對治理措施提出質疑,一些人對治霾取得的成效不相信,對治霾前景缺乏信心。
這樣的心情可以理解,畢竟空氣質量的好壞,關乎每個人的健康,因為我們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著同樣的空氣。但是,面對霧霾,要如何應對?是消極對待,還是以訛傳訛傳播不實之言?答案都是否定的。作為對社會負有責任感的公民,對于當前的霧霾問題,必須理性看待。
我認為,對于霧霾要有這樣幾點認識和判斷:霧霾是長期粗放發展帶來的必然結果,是享受經濟快速增長成果的同時必須承受和付出的代價;結構調整、轉型發展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污染排放量難以驟降;同時,霧霾形成機制非常復雜,采取的措施難以短時間內見效,決定了治霾過程的長期性。
在霧霾天頻繁來襲的情況下,我們必須堅定治霾信心。信心不是來源于口頭的承諾,而是來源于真抓實干的成效。根據環境保護部最新通報,從2015年、2016年全國31個省(區、市)PM2.5日均值濃度來看,空氣質量總體向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占比減少,優良天數比例明顯上升。這說明治理是有效的,不能以一段時間內污染天氣集中出現而忽視了大氣污染治理的成果。
霧霾什么時候能治好?大家都在問。這種迫切心情可以理解。當前,我國仍面臨巨大的發展壓力,我們要有打持久戰的耐心。英國倫敦治理大氣污染花了60多年時間,至今也不能說完全解決了這個問題。面對霧霾,不能因為艱難而放棄,不能因為長久而失去信心。治霾是一場考驗,也是一道必答題。
治霾沒有旁觀者,誰也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俯視這一切。面對霧霾,每個人都要思考,我為減少污染做了多少?盡到了多大責任?相信很多人未必及格。霧霾影響了每個人的生活,但同時每個人又都是污染物的制造者、生產者,都有義務參與治霾行動,而不僅僅去圍觀、去吐槽。
當然,作為地方政府,必須承擔更多的環境監管責任。作為企業,必須承擔治理污染的主體責任。督查發現,一些地方沒有全面落實好整改要求,一些企業沒有執行重污染天氣應急措施,減排措施形同虛設。這都說明我們的工作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公眾也應該按照應急預案要求,減少機動車出行,減少不必要的消費。在治霾艱難前行過程中,各方要多支持、多鼓勁、多行動,盡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只要大家攜手共進,必將取得治霾勝利。
- 下一篇:兩手發力 還民清水
- 上一篇:京津冀PM2.5究竟源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