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是主基調 進是關鍵詞
發展內涵更豐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中央經濟工作會明確提出,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總的來看,此次提出的“穩中求進”,與以往的內涵有所不同。過去提“穩中求進”,主要指經濟增長或宏觀政策層面。而此次中央把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上升到治國理政的新高度,內涵更加豐富。
我國正面臨著培育新的增長動能、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重要任務。堅持穩中求進,可以避免經濟增長出現大起大落,更好地推進結構調整和全面改革。同時,在多年的發展中,我國在一些領域積累了不少問題和矛盾,防控風險的壓力前所未有。新的一年,需要在“穩”和“進”之間掌握好平衡。
“穩”,是要穩住大局,避免經濟增速出現大起大落;是要穩住價格,避免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和資產價格泡沫;是要穩住民生,使就業水平、城鄉居民收入、福利保障等方面平穩發展;是要穩住財稅貨幣金融政策,給市場較為穩定的預期。
“進”,是要推進全面改革,特別是在基礎性關鍵性改革上要取得明顯進展,要在創新驅動方面有所突破,培育新的增長動能;要在結構優化方面繼續推進,進一步提高消費對GDP的貢獻率,提高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增強高新技術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提高人口城鎮化水平;要更加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新進展。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各級政府和全社會要把思想認識統一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上來,強化預期管理,避免社會各界對經濟形勢過于悲觀的認識和看法。2017年各項宏觀政策、微觀政策、產業政策、改革政策、社會政策的制定,要充分體現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在堅持依法治國的同時,強化規則意識,用規則引導各個主體的行為。
(記者 林火燦整理)
改革迎來深化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員許召元:2017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體現在去產能方面,就是要從以“去”為主,轉向“去中促優”,逐步實現以“優”為主。2016年去產能重點是削減總量,恢復供需平衡,避免鋼鐵、煤炭等行業出現產品過剩危機,這一任務現已基本完成,鋼鐵、煤炭等行業經營狀況基本好轉。2017年除了要依法繼續去除落后產能、不合規、不達標產能外,要重點去除低效率、無競爭力的過剩產能,特別是處置僵尸企業,同時積極推動兼并重組,促進高效優質企業加快發展,實現優勝劣汰。
在去杠桿方面,突出強調以降企業杠桿為重點,實際上與降低企業成本緊密結合,都是重在降低企業負擔,提高實體經濟的競爭力和活力。降成本方面突出了綜合施策,既要降低稅費、要素等直接成本,也要降低審批、評估等制度性交易成本;不僅包括直接的費用,也包括間接的時間,例如企業花在審批等方面的時間;不僅包括外部成本,也包括內部成本;要盡最大可能、最大程度為企業降負,使企業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成效。
在補短板方面,強調既補“硬短板”,也要補“軟短板”。比如目前企業營商環境就是一個突出的“軟短板”。當前我國企業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和活力,居民也有迫切的消費升級需求,但需求升級很難傳導到實體經濟的發展上,一個重要不足就是從企業到消費者之間的市場環節不夠高效完善,不能讓消費者放心。在“放管服”中,監管和服務仍然不能滿足需求,對商品的質量抽查不夠,信息發布不夠,消費者權益保護不夠,導致消費者對部分國貨信心不足,這些都是今年需要大力強化和補齊的“軟短板”。
(記者 顧陽整理)
關鍵舉措解難題
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管理合伙人張連起:2017年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加快推進國企、財稅、金融、社保等基礎性關鍵性改革,更好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是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中“進”的標志性體現。
明年要在減稅、降費、降低要素成本等方面立竿見影,以積極的財政政策帶動實體經濟發展,重塑中國制造國際競爭力。
同時,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國企改革的突破口。按照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的要求,要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加快推進國有資本投資改革試點。中央企業重組整合、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將是新的一年國企改革重要內容。
此外,穩妥推進財稅改革,落實推動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方案,加快制定中央和地方政府收入劃分總體方案,優化支出結構,壓減一般性支出,減少對績效不高、資金沉淀項目的資金安排。繼續完善營改增政策,促進營改增減稅效應進一步顯現。強化環境保護稅法落地的征管實踐,積極推進消費稅改革。個人所得稅改革有望獲得實質性進展,按照“增低、擴中、調高”的總原則,立法先行、漸進突破,逐步形成“綜合扣除+專項扣除”的稅制框架。
深入研究并積極穩妥地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深化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改革,完善國有商業銀行治理結構,有序推進民營銀行發展。完善新三板分層機制,拓寬股權投資、債券融資渠道。堅持疏堵結合,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領域風險。
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的推進、“統賬結合”模式更新、漸進式延遲退休方案出臺將是2017年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重點觀察角度。
(記者 曾金華整理)
內外兼修興實體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部長趙昌文:實體經濟是大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離開了實體經濟,一國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便無從談起。近年來,實體經濟發展困難,已經對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造成了顯著的影響。我國實體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雖然有周期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具體表現為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以及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2017年,要振興實體經濟必須多管齊下、內外兼修。
一是解決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的問題。振興實體經濟先要立足于現有生產和供給如何滿足國內消費升級帶來的品質提升需求,引導企業發揚“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加強品牌建設,增強產品競爭力。還要抓住“中國制造2025”戰略實施的機遇,全面推進制造業部門的轉型升級。處理好“新”和“老”的關系,既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也要注意用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全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實現“老經濟”煥發“新活力”。
二是解決實體經濟和金融失衡的問題。實體經濟和金融失衡主要表現在,由于行業之間的報酬結構嚴重失衡,強大的“虹吸效應”導致越來越多的創新要素包括企業家精神、資本、人才等“脫實向虛”。對此,要結合進一步“去杠桿”的部署,加快研究如何進一步完善金融業的監管體系,建立長效機制。
三是解決實體經濟和房地產失衡的問題。近年來,房地產特別是大城市房價的過快上漲已經對實體經濟造成了嚴重傷害。2016年11月,一線城市新建住宅和二手房價格同比漲幅分別達到26.8%和30.7%,炒房收益遠高于實體經濟收益率。對此,應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既要抑制房地產泡沫,又要防止房價大起大落。
(記者 黃鑫整理)
長效機制穩樓市
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劉洪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
理想的住房制度體系,應該在明確住房發展目標的基礎上,為每個居民如何實現合理住房需求提供路徑指引和渠道安排,并通過土地、金融、財政、稅收等政策手段的運用,確保各渠道可進入、可選擇、可支付和可持續。完善住房制度體系,一是要大力發展租賃市場來補齊住房市場發展的短板;二是要完善支持政策為需要幫助且符合條件的特定群體居民首次購買自住房提供財稅和金融支持,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場的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住房供給體系。
此外,還要通過金融、土地、財稅、市場規制等手段,來有效引導住房市場上的投資與消費行為,并借此實現管控風險、穩定市場的目標。比如金融手段,要想實現“支持合理自住購房,嚴格限制信貸流向投資投機性購房”的目標,必須抓緊建立和完善住房金融監管制度,科學監管指標、強化監管手段、建立定期報告與實地測試機制等。
再比如土地制度,一個城市在人口持續流入的情況下,如果土地供應嚴重不足,政府又嚴格控制土地供應導致地王頻現、面粉比面包貴,則住房升值預期及該預期驅動下的住房投機就難以避免,市場穩定就難以實現。因此,土地供應管理一定要變被動管理為主動管理,努力開源、穩流、優結構、降成本、增彈性。
稅收制度則要給住房消費、投資和投機提供一個政策邊界,明晰不同的購房目的將分別面臨什么樣的稅負,引導購房行為。比如通過完善個人所得稅征管制度讓非自住房交易的增值收益與社會合理共享,就有助于減少投機。
(記者 亢舒整理)
對外開放路更寬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顧學明:當前,我國已建設成為全球最為開放的經濟體之一。近年來,我國對外開放步伐持續加快。“一帶一路”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建設、積極吸引外資等一系列重要舉措,充分反映出我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決心。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并強調“以開放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的主動、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
2017年,我國應以“一帶一路”建設為統領,通過協議開放和自主開放雙輪驅動,不斷加大開放力度。一方面,要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全方位參與各種區域貿易安排合作,以自由貿易區建設為重點,加快推進協議開放;另一方面,積極推動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建設,以園區開放和產業開放相結合的模式,加快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新的一年,應重點加強3類開放平臺建設。一是加強雙邊國際合作產業園建設。以中韓煙臺產業園、中澳日照產業園等重點園區為載體,給予更加開放的政策措施,探索自貿協定項下的雙邊國際合作產業園建設新模式,為我國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作出貢獻。二是加強自貿試驗區建設。積極推動1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落實試驗任務,適時擴大試驗范圍,在商事登記、貿易監管、金融開放創新、事中事后監管等領域進行系統性制度改革,并注重加強系統集成,逐步完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以系統性的制度開放促進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三是加強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建設。適應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大發展的新形勢,在不斷推進和總結北京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建議國家加快擴大試點范圍,建設若干各具特色的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
- 下一篇:振興實體經濟靠什么
- 上一篇:辯證把握“穩”與“進”
- 油價跌勢“崩盤”!11月24日調整后92號汽油,11月25日麥價如何?
- 點燃數字引擎!2024滬港數字經濟協同高質量發展論壇在江橋舉行
- 順豐沖刺港股IPO,10月旺季營收勁增高達241億元
- 因提供誤導性信息,聯儲證券經紀人被罰!3家券商經紀業務5天共收5張罰單
- 世界鋼鐵協會:10月全球粗鋼產量為1.512億噸 同比提高0.4%
- 臨高開展創業成果展示交流會
- “持續是一種信仰”中國太保壽險2024年藍鯨協會年度峰會圓滿召開
- 業績增速連年下降,航空工業、中國電科的供應商今日申購 | 打新早知道
- 助力中小企業加快對接資本市場,“文化+科技”行業最新政策培訓會舉辦
- 人保健康:因傭金數據不真實等被罰22萬元,年內收多張罰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