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徐小怗 邵藝 見習記者褚方樵 通訊員周寧暉陳舟
“十里秦淮燈火燦,樓臺亭榭繞河堤”江蘇南京市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人文城市。鐘靈毓秀、人杰地靈的南京市有著6000多年文明史和2500多年建城史,自然生態條件優越,山水城林融為一體,江河湖泉毓秀一處,古今文明融貫一城。近年來,先后獲得聯合國人居獎特別榮譽獎、全國文明城市以及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等諸多殊榮。
近年來,南京市委、市政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通過積極踐行具有南京特色的科學發展和生態創建工作,一條經濟生態高效、環境生態優美、社會生態文明的獨具特色的生態城市發展之路已經鋪就,美麗中國的美好愿景在這里逐步成為現實。
生態為基,綠色創建引領發展之路
南京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環保優先”、“生態為基”方針,特別是在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戰略布局、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之后,全市上下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最新精神,充分認識到必須要高舉生態文明大旗,將生態文明建設擺上更加突出位置,牢固樹立“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理念,強化源頭管控,嚴格環境準
入,劃定生態紅線,實施最嚴的生態保護制度,以生態市建設為契機深化生態文明建設。
南京市將建設生態市作為優化城市發展的重要舉措,創建工作重在一個“實”字,著重建立完善規劃、法律、政策、投入、考核等五大體系,確保生態市建設任務落實、項目落地。
以生態市建設規劃為核心打造城市發展的規劃體系。在全市“十一五”規劃、“十二五”規劃以及《城市總體規劃(2007~2020)》中均將生態環境建設內容予以重點突出,將其設定為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內容之一。同時,圍繞生態市建設還編制了《南京市域綠地系統規劃》、《南京郊野公園選址規劃》以及《南京市工業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等眾多專項規劃,全方位實施生態建設。
通過完善各類法律法規為生態市創建保駕護航。南京市相繼頒布施行10部地方性法規和4部政府規章,涵蓋污染防治、節能減排、歷史文化保護、綠地系統管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建設各個方面。在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形成了綠色都
市建設“1+2+10”政策體系和控煤降耗“1+2”政策體系,對生態市以及生態文明建設近階段的指導思想、工作原則、目標任務、重點措施均進行了明確而詳細的規定。
同時,加大對建設生態城市基礎元素的經濟投入,通過建立資源環境倒逼機制,把保護生態與產業布局、結構調整相融合,以節能減排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
除此以外,南京市還將生態環境保護考核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核心指標體系,成為評價發展政績時優先考核的指標之一。“十一五”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指標中,生態環保類指標比重占43%;在“十二五”南京市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考評體系中,空氣、水環境質量、污染減排等均為剛性指標,所占比重達到22%;在新的南京市區鎮街綜合考核指標中,一樣突出生態指標考核,按生態功能區劃實施有重點的特色分類考核。生態保護指標已成為南京市干部政績考核的重點內容。
“顯山露水”,山水城林描繪春色如許
良好的生態資源是南京市的城市名片,也是南京市的特質。如何將這一特質不斷提到新高度,成為南京市面對的
新課題。通過生態市建設的引領,著力推動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充分彰顯山水城林特色鮮明的優勢,實施綠色發展,提升城市品質,使南京市經濟、環境、社會等各方面更加和諧文明,人居環境質量得到更好改善,成為南京人的共識。
按照生態市建設規劃要求,南京市委、市政府確立了“以生態功能保護為重點,構建生態安全體系”的基本思路,重點構建市域“四橫兩縱”的生態網架和“一核六片”的生態源區;推進實施工業園區“三集中一疏散”和跨江發展戰略,基本形成了組團式新城、衛星城的新城市格局,城市功能更趨分明,布局更趨合理,空間更趨完善,對提高城市環境容量、減輕城市環境壓力、優化資源配置、營造優良的人居環境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和條件。在此指導思想下,在全省率先編制完成了《南京市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在城市發展的框架下,共劃定104個生態紅線區域,區域面積1630平方公里,約占國土面積的25%,讓不斷完善優化的城市生態“生命線”得到嚴格保護。
幾年來,南京市持續實施了中山陵區域環境綜合整治、秦淮河環境綜合整治、明城墻風光帶、濱江風光帶等區域性環境建設工程,城市生態調節功能進一
步提高,城市環境面貌發生深刻變化。特別是中山陵區域環境綜合整治,投資40多億元,整治面積31平方公里,新增綠地7000余畝,新種樹木達20萬株以上,使紫金山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極大提升。聞名中外的秦淮河經過長達20多年耗資近50億元的持續性系統整治,全河段完成了污水處理系統建設、生態補水、沿岸點源治理及岸景環境建設等重點工程,被聯合國授予人居獎特別榮譽獎。
從2002年開始實施的“綠色南京”工程,不斷為南京市的“綠肺”注入新鮮氧氣。截至2013年,全市累計造林130萬畝,建設綠色通道980公里,建成江河湖防護林帶1200公里,95%以上荒山完成植被恢復,完成村莊綠化2600多個,建設森林、濕地公園75處,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5%,新增綠地面積6000多萬平方米,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提高到14平方米。完成了繞城公路綠化帶、沿江風景林綠化帶、大廠衛生防護林綠化帶、江灘造林綠化帶和幕府山植被恢復工程綠化造林任務,建成老山、桂子山、平山、牛首山等一大批森林公園。全市已形成以主城綠化為中心,以城市兩環與城郊接合部環城森林圈、進出城干道綠色通道和沿江、沿河、沿湖保護林網為骨架,以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生態公益林為板塊的生態綠化系統新
格局。
惠及民生,宜居城鄉提升生態品質
南京市民對城市生態的和諧充滿期待,對“綠色城市”的內涵有著自己的解讀。
隨著空氣質量標準的提升和收嚴,南京市從頒布實施《“深化藍天行動”實施方案》、《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兩個國“十條”、72項具體舉措等大氣污染嚴控措施等政策文件入手,針對大氣污染防治的難點和弱項,抓住煤炭總量控制和發展轉型、工業廢氣和機動車尾氣排放監管、工地揚塵防控和秸稈禁燒、揮發性有機物和餐飲油煙整治等治污“龍頭”逐條逐項落實,并強力推進“藍天計劃”實施。
與此同時,“碧水行動”升級深化方案的實施也一直在持續。在把飲用水水源保護作為重中之重的同時,南京市通過建立“河長”責任制,將全市域107條河道全面納入管理范圍,由市政府主要領導領銜,各區(園區)政府一把手領導掛帥擔任轄區內不同河流的“河長”,并開啟責任分解和考評機制,各“河長”對相應河流的水生態、水環境、水景觀的持續改善負總責,使城市河道的治理、管理
有了行政責任人。
為了讓更多的群眾能夠享受到生態市創建帶來的“環境幸福”,南京市還以城鎮、鄉鎮及村莊污水處理廠、垃圾安全填埋場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全力推進生態鎮街、生態村的創建;以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旅游業及生態文化為基本內容,全方位推進國家生態市創建的細胞工程。據不完全統計,南京市各區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投資總計達到250億元,建成41個生態鎮街和307個生態村。目前,南京市的江寧區、高淳區、浦口區已經獲得國家生態區的正式命名,溧水區已經榮獲國家生態建設示范區稱號,六合區通過了國家技術評估。按照全省鄉村環境“六整
治、六提升”的要求,創造性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截至目前,全市投入約20億元,實施140項基礎設施工程,完成7992個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全面啟動江寧谷里、高淳椏溪、浦口老山、六合竹鎮、溧水白馬等“五大”示范片區建設,培育出江寧“十朵金花”、高淳“國際慢城”、“水鄉慢城”等一大批特色鮮明、鄉風濃郁的示范亮點村,美麗鄉村猶如散落在城市周邊的點點花蕾,連點成線,連線成片,與綠色都市相得益彰。
“綠色人居環境社區”是環保和生態建設聯動推進的工作平臺。按照“治理污染,營造環境”的原則,南京全市11區先后投入資金共約4億元,完成360個綠色人居環境社區的創建,占全市社區總數的41%,讓市民親身感受到綠色實惠,并激發了廣大市民身體力行做環保的積極性。
同時,南京市從點滴之處入手培育生態理念。以“世界環境日”、“地球日”等環保節日為宣傳載體,開展了環保好
市民評選、生態文明“心泉行動”等特色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建設了全國第一家生態文明教育館并向公眾免費開放,通過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公交線路等綠色載體建設,培養了全體市民的生態文明生活方式,節能、減排、低碳、環保的綠色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闊步向前,生態南京實現“美麗”夢想
生態市建設是城市和諧發展、不斷踐行生態文明征途中的一個驛站,是實現美麗中國夢的一個新起點。南京市將迎來更多的期待和期許、更多的挑戰和超越。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的實施、生態紅線劃定后的落實、四大工業片區的布局調整、控煤和產業結構優化……一步步必須扎實推進,一條條必須認真落實。
南京市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步伐堅定而豪邁:堅持生態為基、環保優先,發揮獨特的自然生態優勢,促進資源能源節約,走生產低碳、生活宜居、生態優良的協調發展之路,率先建成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在未來10年內將南京市建設成為現代化國際性人文綠都。
建成國家生態市、爭創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是南京人共同的期盼。為了早日實現“美麗南京”的生態夢,南京市將繼續堅持“生態為基、綠色發展”理念,在生
態文明建設中“先行、先試”,爭做示范、勇當標桿,努力將南京市建設成為生態經濟發達、生態環境優美、生態系統安全、生態文化濃厚、生態制度健全,自然生態與社會文明高度和諧統一的獨具魅力的現代化國際性人文綠都,向著生態文明新時代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