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保護在加劇 “攻守兼備”謀應對
●面對國外的案件,我國發揮中央部門、地方部門、商會協會、企業“四體聯動”工作機制,積極應訴抗辯,爭取最好的結果。作為越來越成熟的世貿成員,我國運用規則通過雙邊和多邊協調機制主動維權也已日趨嫻熟,我們也在運用貿易救濟調查維護中國產業利益。
最近一段時間,美歐在多起貿易救濟調查案件中都裁決了中國企業高稅率。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中國共遭遇了27個國家和地區發起的119起貿易救濟案件,平均每三天就有一起案件是針對中國的,涉案金額達143.4億美元。為何針對我國的貿易摩擦會明顯增多?今年的貿易摩擦形勢如何?哪些行業將成為“重災區”?中美之間會不會有貿易戰?
日前,《經濟參考報》記者對商務部貿易救濟調查局局長王賀軍進行專訪,王賀軍局長詳細回應了上述熱點問題。
《經濟參考報》:近期,我們注意到美歐多起案例都裁決了中國企業高稅率。怎么理解這個“高”?為什么會呈現出稅率偏高的特點?
王賀軍:近期,美歐連續對我國產品裁出畸高稅率,其中,美國對我不銹鋼板帶材裁定反傾銷稅率最高達76.64%,反補貼稅率最高達190.71%。而事實上,對于利潤率可能只有5%至10%的行業來說,10%的稅率就足以對中國產品完全關上大門。
如此畸高稅率,除了抹黑中國外沒有任何實際意義。試問哪有產品會有那么高的利潤率?許多貿易案件已被政治化,成為部分國家轉移國內經濟壓力、質疑我國經濟政策和制度的工具。
《經濟參考報》:如此高的稅率是怎么得出來的?
王賀軍:具體而言,反傾銷稅率方面,美歐無視世貿規則,繼續使用不公平、不合理的“替代國”的作法,用遠高于我國成本的第三方國家的成本數據來核算。按照我國入世議定書,“替代國”作法應于2016年12月如期終止,而目前美方并未承諾執行。歐盟至今沒有完成修改法律,履行“15條義務”的程序,在新提案中,雖然廢除了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名單,卻又制定了“市場扭曲”的4條標準。我們對比發現,事實上與原來“替代國”那套標準沒有本質區別。
反補貼稅率方面,則是通過認定國有企業提供原材料和國有銀行提供的貸款屬于補貼來推高稅率。比如說,他們提出國有企業構成補貼的證據之一就是國有企業的管理人員是黨員,認為受到政府控制,將此和企業獨立經營混為一談,與事實完全不符。
《經濟參考報》:相信大家都有一個直觀感受,去年以來,貿易摩擦似乎格外多。粗略計算,全年就有30多次。為什么這段時間貿易摩擦會這么多呢?
王賀軍:的確。從數據來看,2016年,全球經濟復蘇乏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我國面臨貿易摩擦高發成為新常態。根據世貿組織統計,2016年世貿成員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月均數量達到2009年以來的最高點,我國已分別連續21年、10年成為遭遇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2016年全年共27個國家(地區)對我發起貿易救濟調查119起,涉案金額143.4億美元,案件數量和涉案金額同比上升了36.8%和76%。也就是說,去年一年平均每3天就有一起貿易救濟立案,平均每案的涉案金額超過1億美元。
《經濟參考報》:涉案金額總計有多少?是否可以理解為,涉案金額就是我們遭受貿易摩擦的產業的損失?
王賀軍:截至2016年,共有近50個國家和地區對我發起各類貿易救濟調查案件共1745起,其中反傾銷案件1392起,反補貼案件117起,涉案金額保守估算約1260億美元。仍在執行的案件623起,直接涉案金額621億美元。
事實上,貿易摩擦的實際影響很難用涉案金額去簡單衡量。涉案金額是根據立案當年的出口金額累計加總保守估算,并不能完全反映對國內產業的總體影響。一個貿易救濟案件至少是五年,這樣當年的數據就要乘以五,如果考慮到技術進步、改造升級、市場擴大等諸多疊加因素,出口金額就更加龐大了。更何況好多案件并不是五年結束,經過日落復審等調查,十年、二十年的也不在少數。
另一方面,企業進入發達國家市場,對于企業摸清產業脈絡、感受升級方向是很重要的,而很多案件直接把中國企業未來的市場空間堵死了。這筆損失更是難以用數字估算。
而貿易額后面跟著的還有就業和當地的稅收。從企業層面來看,一旦遭遇貿易摩擦,就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一起貿易救濟調查案件,企業可能就要花費幾十萬、上百萬美元去應對。
《經濟參考報》:貿易救濟案件數量的增多,是不是也反映出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的趨勢?除了案件數量增多,近年來貿易摩擦還呈現出什么特點?
王賀軍:我們說貿易保護愈演愈烈,并不僅是因為案件數量高發,更是源于上述世貿成員無視規則、濫用規則,已經使得國際貿易環境日益惡化。許多案件被政治化,成為部分國家轉移國內經濟壓力、質疑我國經濟政策和制度的工具。一些國家調查機關掌握規則趨嚴,充分利用為中國量身定做的議定書15條“替代國”計算方法、敵視國有企業等歧視性規則。
除此之外,還呈現出兩方面特點:
一是部分產業出口遭到各國群起圍攻。我大宗出口產品中,美歐裹挾各產鋼國對我鋼鐵產業形成合圍之勢。去年我國共遭遇21個國家和地區發起的鋼鐵貿易救濟調查案件49起,其中反傾銷案件32起,反補貼案件10起,保障措施案件7起,涉案金額78.95億美元,占2016年同期全部貿易救濟案件數量和金額的41.2%和55.1%,與2015年相比,數量上升了32.4%,金額上升了63.1%。其他貿易摩擦較多的領域主要是化工產品和輕工產品。
光伏產品近年來在美國、歐盟、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度等前五大出口市場相繼遭到調查。瓷磚也先后遭遇哥倫比亞、墨西哥、印度、巴基斯坦立案調查。
二是高科技產品案件大幅增加。去年全年美國企業對我提起24起337調查申請,其中已發起調查22起,同比上升120%,主要涉及知識產權糾紛。
《經濟參考報》:我們注意到,包括澳大利亞對我國光伏反傾銷案最終無措施結案等有不少案例還是取得了很好的結果。我們知道,一場貿易糾紛的獲勝不是簡單一兩家企業可以做到的,在這過程中,商務部做了大量的工作。能否介紹下相關情況?
王賀軍:去年以來,中國鋼鐵產業遭遇21個國家和地區發起的系列貿易摩擦案件,我們多措并舉,全力應對鋼鐵等行業貿易摩擦,保持出口市場穩定。
其中,美國對華碳鋼與合金鋼產品337調查案取得階段性成果,美調查機關初裁終止有關反壟斷指控的調查,初步認定虛構原產地指控缺乏證據。在新西蘭螺紋鋼和卷板雙反案、韓國H型鋼案、土耳其無縫鋼管反補貼案、哥倫比亞盤條案等18起案件中化解雙方業界分歧,取得良好效果。在應對美國鋁業332調查中,中國業界深度調研全球鋁業和貿易發展現狀,以專業數據和產業發展實際回應不實指責,指出美鋁業應多從自身尋找經營困難的原因,而不是無端指責中國。
此外,通過對話磋商力保光伏產業出口市場。澳大利亞調查機關對華光伏最終無措施結案。中國業界兩次赴歐盟游說,推動歐洲議員、部分成員國政要和多個歐洲光伏行業組織致函歐委會,成功阻止部分歐洲申訴企業抬高中歐光伏價格承諾基準價格的企圖。中美就妥善解決光伏爭端進行了14輪磋商,推動了談判向積極方向發展。
2016年,我們在30余起貿易摩擦案件中爭得無措施結果,為國內企業保住了34億美元的出口市場,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貿易摩擦高發對中國有關行業的沖擊。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有的案件沒有抗辯成功,我們也不能說白抗辯了。有些案件明知道難度很大、效果可能不好,也要去積極應對。這一方面表明了我們堅決維護產業利益、捍衛世貿規則的決心,另一方面,通過我們的抗辯,也提高了對方的成本。
《經濟參考報》:總體來看,2017年貿易摩擦的形勢是不是會更加嚴峻?哪些行業可能會成為“重災區”?
王賀軍:今年年初,新發起案件方面,僅有澳大利亞、印度分別對我鋼鐵和化工產品發起一起反傾銷調查。然而,這可能只是暫時的。事實上,從近期美歐連續對我國產品裁出畸高稅率以及濫用規則的作法,就可以預見,貿易保護主義正變本加厲。
考慮到世界經濟復蘇跡象尚不明顯,且各國尚未形成支撐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政策取向偏向自顧和貿易保護主義,2017年我國面臨的貿易摩擦形勢可能更加嚴峻。預計鋼鐵、鋁材等產品仍將是貿易摩擦的重災區,圍繞高端產品的貿易摩擦也會加劇。
《經濟參考報》:最近,中美貿易摩擦引發各界高度關注,能否介紹下中美貿易摩擦的情況?
王賀軍:自1980年開始,美國共對中國產品發起265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金額298億美元。其中,反傾銷調查196起,反補貼調查60起,特保調查7起,保障措施調查2起。截止到2016年底,美國正在對中國產品執行的反傾銷稅令有102個,反補貼稅令38個,總計140個。中國是遭受美國貿易救濟措施數量最多的國家。
2016年為美國大選年,受政治因素影響,我面臨的中美貿易爭端形勢異常嚴峻。2016年全年,美國對中國輸美產品發起20起貿易救濟調查。其中,反傾銷調查11起,反補貼調查9起。涉案金額總計37億美元。案件數量同比增長81.8%,涉案金額同比增長131%,且已結案件的裁決稅率明顯偏高。
《經濟參考報》:有一種擔心認為中美之間可能會發生貿易戰?您如何看?我們是否已經做好準備,會怎么應對?
王賀軍:中美之間貿易規模大,發生貿易摩擦是正常的。我們不希望發生貿易戰,畢竟在全球產業鏈分工日益細化的今天,貿易救濟措施是一把“雙刃劍”。2016年美國對中國產品提起的多起貿易救濟案件,今年也將陸續作出終裁。我們希望中美兩國商務部門通過各種對話機制,保持密切溝通,在世貿組織規則框架內實施貿易救濟,有效管控貿易摩擦,保障互利共贏的雙邊經貿關系順利發展。
不過,“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我們會做好充分準備,也有實力維護自身正當權益。
概括起來,就是“攻守兼備”。
應對方面,面對國外的案件,我國發揮中央部門、地方部門、商會協會、企業“四體聯動”工作機制,積極應訴抗辯,爭取最好的結果。這既是維護產業利益,也是為了表達出我方堅決維護世貿規則的決心。
同時,作為越來越成熟的世貿成員,我國運用規則,通過雙邊和多邊協調機制主動維權也已日趨嫻熟。
我們也在運用貿易救濟調查維護中國產業利益,按照世貿組織的統計方法,我國已經主動發起了214起貿易救濟調查。其中,2016年,我們緊密跟蹤產業發展,依據申請依法采取救濟措施。全年共對外發起貿易救濟調查5起,復審調查12起,做出原審裁決4起,復審裁決12起。非晶鐵基合金帶材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環保節能材料,但面臨進口傾銷沖擊。對該產品立案調查后,產業實現扭虧為盈。我國首次對大宗農產品食糖啟動保障措施調查,對美國干玉米酒糟采取臨時“雙反”措施,維護了我國農民和相關產業的合法權益。
同時,我國作為申訴方,在世貿爭端解決機制起訴的案件已達十余起。其中,包括訴美國反傾銷反補貼措施案、訴歐盟緊固件反傾銷措施案原審和執行之訴,均獲得重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