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革“三部曲”:政策先行央企地方協同推進
“近年來成本上升(包括人工成本上升和社保、稅費負擔過重)是企業發展面臨的最主要困難。此外,疊加當前國內十分嚴重的產能過剩現象,因此優化調整結構、持續轉型升級將是中國企業的首要戰略選擇,而國有企業改革也將繼續深入推進。”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按照國資委副主任張喜武的說法,2015年是國有企業改革政策制定出臺年,2016年是國企改革政策落地年,2017年就應該是國企改革的見效年。
《證券日報》記者梳理發現,自2015年9月份《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出臺以來,2016年又先后有7個專項配套文件出臺,國企改革“1+N”文件體系已經完成。同時,國資委還會同有關部門出臺了36個配套文件。可以說,當前“1+N”文件體系及相關細則共同形成了國企改革的設計圖、施工圖。
海通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姜超分析認為,2016年國企改革與以往相比有兩大不同:一是關注結構調整,配合供給側改革,旨在以改革促發展,最終目的在于推動結構性改革,增強市場微觀主體活力;二是具體措施落地,從易到難脈絡清晰。
具體來看,改革范圍呈現由小到大趨勢。2014年國資委公布了四項改革試點內容,主要從資本管理模式、混合所有制改革、管理和薪酬機制、監督機制四個方面選擇了6家試點企業。2016年2月份,國資委又公布了十項改革試點內容,包括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央企兼并重組、部分重要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混合所有制員工持股、落實董事會職權、市場化選聘經營管理者、企業薪酬分配制度差異化改革、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國有企業信息公開、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總體上看,這是之前四項改革試點內容的細化與改進,并強調了央企兼并重組試點內容。
胡遲認為,整體上看,試點企業的改革效果非常好,涉及包括董事會試點、市場化選聘、員工持股、“兩類公司”等敏感和空白領域,為以后大規模推進國企改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在國企改革政策框架已經構建的基礎上,各地方省份也根據自身特點來制定因地制宜的國企改革舉措,并且各省份間的改革措施各有側重。以國企改革中的先行地區上海為例,一是以兩大投資平臺推動資本運營;二是所有制改革方式多樣,包括推動集團整體上市、引入戰略投資、試點員工持股等;三是實行更為市場化的薪酬制度和職業經理人制度;四是實現國資布局結構調整,將80%以上的國資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等關鍵領域和優勢產業。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7月份,上海國企ETF發行,其成分包括66家上海市國企。這是上海市借助資本市場實行國資改革的又一創舉,將有助于實現國有資本流轉、提高股權流動性、推動國企改革。
而一些以資源為主的中部大省則在改革過程中一方面以混改為抓手,做強做優做大龍頭企業,另一方面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結合,推動企業重組整合。
- 油價跌勢“崩盤”!11月24日調整后92號汽油,11月25日麥價如何?
- 點燃數字引擎!2024滬港數字經濟協同高質量發展論壇在江橋舉行
- 順豐沖刺港股IPO,10月旺季營收勁增高達241億元
- 因提供誤導性信息,聯儲證券經紀人被罰!3家券商經紀業務5天共收5張罰單
- 世界鋼鐵協會:10月全球粗鋼產量為1.512億噸 同比提高0.4%
- 臨高開展創業成果展示交流會
- “持續是一種信仰”中國太保壽險2024年藍鯨協會年度峰會圓滿召開
- 業績增速連年下降,航空工業、中國電科的供應商今日申購 | 打新早知道
- 助力中小企業加快對接資本市場,“文化+科技”行業最新政策培訓會舉辦
- 人保健康:因傭金數據不真實等被罰22萬元,年內收多張罰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