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經濟與環境質量內在一致性
所有經濟建設不可避免地會占用土地、消耗礦產等資源,本質上都是改變自然狀態,形成人工系統。如果以產品為中心,那么經濟建設更加注重消費品的制造、流通和使用,以滿足人們對日益增長的物質方面的需求,其主要特征是消費品豐富,交易頻繁,以追求最大利潤為目的。其結果是各類垃圾越來越多,資源逐漸走向枯竭。而高品質的經濟建設應是尊重環境,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的,不僅要依靠自然獲得資源,同時要考慮如何回饋自然,修復對自然帶來的不利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講,以產品為中心的經濟建設只是一個完成了一半或者說是大部分工程的開環結構。而環境友好的經濟建設是閉環的,既向自然索取,又通過各種保護手段,盡量降低對自然的干擾,因而是可持續的。
要實現經濟質量與環境質量的內在統一,關鍵在于發展循環經濟,加強污染治理。資源一旦循環起來,反復利用,就能減少消耗,對自然的索取強度就會相應下降。有針對性地治理污染,就會盡可能維持自然原貌,保護藍天綠水青山。只重視經濟建設,著眼于使投資獲得高回報,而置環境影響于不顧,必然使生態環境逐漸惡化,并最終導致不良社會反應。
當前,抓生產的要抓環保,抓建設的要抓環保,不僅是一種理念宣示,更要落實到資金投入上。環保產業是讓經濟建設閉環的重要支柱,但由于治理污染要消耗生產環節所獲得的利潤,在執法不嚴的情況下,這一產業的潛力沒有被充分發掘出來。投入的不夠,既阻礙了技術進步,產業規模也沒有達到理想狀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應在鞏固產品生產的基礎上,加大對環保產業的投入,把缺失的那一半環補回來,達到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的雙贏效果。
優化產業布局大有可為。為集中治污,應鼓勵相應產業集群發展,但單位國土面積的環境容量是有限的,聚集度太高,超過污染負荷了,也要下決心做減法,遷出部分企業。同時,產業過于聚集,還會帶來人口遷徙、生存壓力大、社會管理困難等一系列次生問題,宜在不同管理層級進行合理調配,優化產業布局。對發展已達到成熟狀態的部分地區,應采取企業和就業人員漸次向中西部轉移的瘦身策略。
要達到經濟質量和環境質量的內在統一,關鍵是找到合適的平衡點,那就是每個生產企業以環境友好的方式制造產品,把對生態的破壞降到最低。同時,所在地的企業總規模又控制在環境容量以內。這種相互適應的情況在國外很普遍,但國內有些地方打破了這種平衡。當前,有必要多管齊下,一個網格、一個網格地進行梳理,使網格內的經濟規模與環境容量相匹配。這需要適當調整政績觀,以環境質量達標考核倒逼經濟總量優化。
自然界對人類活動的干擾是有一定抵抗力的,只要不突破發展的極限,環境質量和經濟質量就能統一起來。技術進步已使污染治理設施具有較強的凈化能力,只要充分發揮環保產業的優勢,使產品生產與污染防治并重,生態文明建設就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 下一篇:提升環境宣教的系統性精準性
- 上一篇:自然保護區要盡快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