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村口那灣清水
發布日期:2017-02-19 瀏覽次數:451
核心提示: 留守農村的鄉親對身邊的生態環境美不美、空氣質量好不好越來越上心了。農村地區推行綠色生產方式的改革安排,令人振奮春節回老
留守農村的鄉親對身邊的生態環境美不美、空氣質量好不好越來越上心了。農村地區推行綠色生產方式的改革安排,令人振奮
春節回老家,發現這些年農村的環保有不小的進步。比如鄰村,家家戶戶都通了天然氣,取暖再也不用忍受嗆人的煤煙氣,一些鄉鎮企業也都有了污水處理設備,工廠污水再也不能堂而皇之地直排進河道了。
記得前些年回農村老家,親友們最津津樂道的,是誰家蓋高樓、哪個買汽車。盡管這些還是熱點,但越來越多的農村鄉親,對身邊的生態環境美不美、空氣質量好不好越來越上心了。“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的理念,在村里人那里得到了高度的認同,并日益成為他們熱議的公共話題。
這些進步,是近些年發展成果惠及農村的表現,也是環保工作日益重視、壓力層層傳導在“最后一公里”的體現。數據顯示,去年各地開展2.8萬多個建制村的環境綜合整治,特別是2014年有關部門啟動農村生活垃圾專項治理后,去年全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率達到了60%,城市垃圾下鄉得到遏制,困擾農村多年的生活污水也有了進展。
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同理,留不住美麗的鄉村,就不可能實現美麗中國的愿景。總體而言,目前的農村既是全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短板,也是生態環境保護的一處薄弱環節。有報道稱,禽畜糞便、秸稈焚燒、廢舊農膜等成為一些農村的三大公害。農村地區的散煤燃燒,也讓農村地區的空氣不再那么清新。在每次環保執法檢查中,城鄉結合部的垃圾圍城和農村地區的“散亂污”現象,有愈演愈烈之勢。
讓鄉村在發展過程中“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有待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理念的深入普及。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在農村地區推行綠色生產方式,發展的同時重視修復生態環境,這很令人振奮。
- 下一篇:用高質量供給贏得更多國內消費
- 上一篇:加強農村廢舊電子垃圾管理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