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外”抗抑郁藥不具有科學依據
報道稱,許多用于治療抑郁癥的藥物被醫生當作治療例如疼痛、失眠或偏頭痛等其他問題的藥。向兒童提供成人用藥,或服用的劑量不同于臨床試驗中檢測的和藥物制造商規定劑量,都被認作為“標簽外”使用藥物。研究發現,約三分之一的抗抑郁藥是為除抑郁癥之外的病癥開具的。
來自加拿大蒙特利爾麥吉爾大學的研究員、論文第一作者詹娜黃(Jenna Wong)表示:“這個數據可能只是冰山一角,還有很多“標簽外”使用藥物的情況正在發生,然而我們沒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跟蹤調查這種情況,特別是當抗抑郁藥治療其他病癥時。”
近幾十年來,許多國家抗抑郁藥的使用(包括用于治療抑郁癥和其他病癥)都有大幅度地增長。根據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數據顯示,在美國,20世紀90年代初到2005至2008年期間,抗抑郁藥的使用增加了幾乎5倍,有11%的成年人表示上個月就曾服用過;而女性服用抗抑郁藥的人數是男性的兩倍以上。
在英國,2014至2015年期間抗抑郁藥的使用增加了近7%,這比其他任何藥物的服用情況都上升得快。研究顯示,2003至2015年期間,詹娜黃和她的同事對加拿大魁北克的174名醫生為2萬名患者開具的超過10萬份抗抑郁藥處方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顯示,其中29%的處方藥都是為非抑郁癥患者開具的。
科學資料僅能證實其中16%的“標簽外”藥物的治療有效,至于剩余的84%,幾乎沒有證據表明這些藥物能達到預期效果。
詹娜黃表示,在評估安全性時,大多數消費者關注于某種藥物是否已被諸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等監管機構批準。然而對于醫生和科學家來說,關注的重點則是某一“標簽外”使用藥物是否是有科學依據的。
蘇格蘭鄧迪醫學院的研究人員丹尼爾·莫拉萊斯(Daniel Morales)和布魯斯·格思里(Bruce Guthrie)說,這項研究顯示,我們迫切需要做更多關于“脫標”藥物的流行程度及其作用的研究。他們在BMJ中寫道:“研究‘標簽外’處方是很重要的,因為它通常(但并不總是)在平衡利弊方面有很大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