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耐污能力強"科學追問:霧霾成中國熱門問題
環境與健康到底有什么樣的內在聯系?環境是怎樣影響健康的?我國學界著手研究這一課題的時間并不長。但是,隨著民眾越來越重視環境對自己健康的影響,相關研究就顯得愈發迫切。6月9日,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主辦的首屆“國家環境與健康研討會”在京召開,環保部的政府官員和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到會,交流了最新的科研成果,提出政策建議。本刊特摘選部分專家的發言供讀者參考。
——編者
王金南
人的生命怎樣計算價格?
◎王金南 (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
2013年的空氣質量,如果根據我國2012年以前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92%的城市是基本達標的。但根據新的標準,僅有3個城市的PM2.5達標。大家一聽就明白了,跟世界其他國家比較,我國的空氣污染確實很嚴重!在世界各國首都中,比北京差的,僅有我們鄰國印度的新德里了。
我發言的主題是“中國空氣污染健康影響評估”,這就涉及健康效益評估的技術方法、國內外健康損害評估結果比較和健康損害評估對決策及公眾的正確引導等3方面的內容。
我覺得在技術方法上,可以借鑒世界衛生組織正在用的方法。從世衛組織的報告可以看出,在宏觀層面上,評估健康損害的方法基本差不多,都涉及健康終端的問題,最嚴重的是過早死亡,其他是發病率或者住院率等等。大家的關注點都放在過早死亡這個概念上,這里面還涉及急性反應和慢性反應。
不過,有3個重要問題需要厘清。
第一,關于污染值。是用PM2.5還是PM10作為污染指標?用什么數據結果是不一樣的。但最近的一些研究顯示,通過這兩個指標得出的結果是差不多的。最關鍵的是,污染物PM10或PM2.5上升了以后是否會影響健康的指標?影響的程度怎樣?這是大家關心的一項數據。國際上做了很多這方面的研究,有的用毒理實驗去做,有的用對比調查去做。美國在中國也做了7個城市的相應劑量反應關系調查。這項數值總體上來看,美國人比我們反應劑量小一些,說得難聽一點,就是我們的耐污能力比人家強一點,而且數據還顯示不同城市居民的劑量反應關系是不一樣的,南北方有差異。
第二,怎么估算貨幣損失。在從物理量損失轉化成貨幣量損失的過程中,有一項參數不容易處理,那就是人的生命怎么算價格?這是一個難題。國際上有很多不同的計算方法,發達國家主要考慮的是公眾為保護環境,改善健康,愿意支付的貨幣數量,這是價值上的判斷,所以得出了一個“生命統計價值”。世界銀行也是這樣算的。我所在的機構不是采取這種算法,而是采取“能力資本法”計算,即把每一個人創造的價值給折算過來,過早死亡,比如說45歲就死亡了,那距離退休的60歲還有15年時間,這15年的損失就相當于創造價值的損失。不過這里涉及倫理道德問題,按照這種算法,小孩和老人是沒有價值的,這也是我們遇到的很棘手的問題。另外,還有一種市場化方法,就是人身保險的計算法。
按照能力資本法計算,如果全國城市PM10達到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級標準,每年將減少4.76萬人過早死亡,產生健康效益511億元;如果達到一級標準,那么每年將減少20.86萬人過早死亡,產生健康效益2122億元。
空氣污染對人的健康確實存在影響,對此完全不必諱言,但是對國外的觀點也不能盲從。例如,世衛組織的一些觀點就值得商榷,比如說把PM2.5定為致癌物,這就欠妥,因為工業城市的PM2.5和沙漠地區的PM2.5,其成分相去甚遠,未必都是致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