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最牛暴發戶互掐,國外打車行業也很亂
獵云網8月18日報道 (編譯:Sally)
跟Uber和Lyft的互掐相比,科技界曾經Apple和Google的爭吵已經不算個事兒了。Uber和Lyft這兩大暴發戶互掐得厲害,仿佛在策劃著要讓出租車行業大亂,并且要互相滅了對方。
Uber和Lyft日前在舊金山市互相設障。其實他們之間的硝煙已經彌漫到數十個城市,在那里,他們都想為用戶提供所謂的“讓人們在幾分鐘內打到出租車”的服務。
這兩大冤家正在不斷削弱對方的價格,拉攏司機,但與此同時他們也在互相借鑒,以至于兩家的服務已經變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界限非常不清晰。
但實際上,這一切看起來就像兩大科技行業的兄弟大打出手,要一決雌雄。這是一場未來城市交通領導者的爭奪賽。很多顧客現在對Uber和Lyft產生了依賴,用途已經不僅僅限于打出租車,坐公交或火車,甚至在有些情況下,在開私家車的時候都會使用。
對于此類交通出行共享類應用的最大反對聲音源自于監管者,出租車司機以及當地出租車傭金組織,他們曾想方設法禁止這些公司的運營,指控這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交通行業已經進入了一個快速轉變期。
與此同時,這些公司的潛在市場已經不僅僅停留在出行游玩上。6月,有投資者為Uber開出了高達182億美元的估值,認為它可以發展成為類似FedEx的城市間物流網絡的中流砥柱。
到現在為止,這場競爭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在一個伶牙俐齒的技術員Travis Kalanick的帶領下,Uber的市場份額是Lyft的幾乎三倍。Lyft的創始人Logan Green和John Zimmer給他們的車子精心制作了一個很友好的“粉紅色的胡子”,鼓勵客人們問候的時候互相擊拳,借此來拉攏人心。 同時,Uber的員工人數也是Lyft的四倍,獲得的投資額是Lyft的五倍。
但是在市場份額上領先并不意味著絕對的成功。Lyft和其它一些新興的外出交通應用致力于找尋將乘客從A點轉移到B點的新穎方法,這便掀起了新的層面上的競爭。
這場競爭還涉及到新司機的招募。新司機的招募關系到打車服務的迅速和準確度,從而直接影響是否能建立最大最快的客戶服務網。以為Lyft的發言人上周表示,Uber的員工在過去幾個月里經常濫用Lyft的服務,經常要求打車服務,但是實際打車距離卻非常短,只走幾個路口。甚至在一天內會下幾十個這樣的單子,嚴重影響了使用Lyft的司機的效率。
這些下單人員很多時候都是Uber的司機,他們沖著介紹一位新司機就有獎金的規則,使用這樣的方法來鼓勵使用Lyft的司機換成Uber?!度A爾街日報》曾報道過Uber在五月給員工發的郵件,Uber為新司機的介紹提供250美金的獎勵,如果那位司機原來是Lyft的使用者,則獎金加到500美金,若你能成功“策反”一個能培訓新司機的Lyft資深司機,則獎金加到1000美金。
Uber的發言人則否定了Uber是故意下單陷害Lyft的這一說法,但是對公司的確提供介紹司機的獎勵表示了肯定。她說:“公司最近施行了一項政策,鼓勵大家從各個平臺介紹司機使用Uber,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贏得幾百美元的獎金。”
另一場“神同步”也在上周發生。這兩家公司幾乎同時(前后相差幾個小時)發布了相似的“拼車”服務。Lyft Line和Uber Pool這兩種服務都讓顧客能夠跟陌生人拼車,從而減少車費開支。
讓顧客們拼車意味著車跑的趟數變少,那么自然收入也就變少。對此,Lyft的總裁Zimmer先生如是說:但是,隨著時間會檢驗一切, 車費變便宜了,更多的顧客才能被吸引來注冊并使用這款應用,從而也促進了老用戶的繼續使用。
Zimmer先生還說,Lyft開發拼車模式已經幾年了,并在幾個月之前成立了一個項目組將此想法付諸實施。他說有其它的公司看到他們在進行創新便進行模仿對他們來說是一件榮幸的事情。
然后一位Uber的發言人卻說Uber為Uber Pool已經努力了好幾個月,并于去年底就為拼車項目申請了專利。
關于這場競爭,Uber發言人犀利地回應:“Uber 可謂是這個市場的領導者,早在2010年,當所有人都不相信這類應用可以存在的時候,Uber就已經在做了。現在我們身邊出現了非常具有競爭力的“克隆品”,我想這種競爭精神對于整個大市場和客戶都是有一定好處的。”
一個新興外出交通應用Sidecar的投資商Lisa Gansky發表了自己看法,她說也難怪Uber和Lyft掐的不可開交,因為現在一旦有個新的特性或功能出來,很快便會流行開來。上周,Sidecar也發表聲明說他們也測試拼車功能好幾個月了。
其實現在Uber掙的錢足夠它直接買下Lyft,終結這場競爭。根據4月的一場評估,新興的那些小應用價值大約7億美金,而Uber獲得的投資在6月高達12億美元。然而Kalanick先生對于其它的新興應用似乎不屑一顧,并不打算用買斷的方式終結他們,反而是希望Uber能做出引領市場的特性和功能。
最成功的一款高仿應用莫過于UberX, 那是Uber2012年發起的將業余司機和乘客進行配對的應用。在那個時候,Uber只提供高端車輛的服務,比如Lincoln Town, 服務都是“高大上”的。但就在Lyft發行之后并推廣出行共享的幾個月內,Uber便開始做自己的服務,成為大多數顧客都愿意選擇和使用的出行交通工具。
關于這一部分,Lyft的確借鑒Uber不少。Uber原創實時地圖,能夠讓顧客看到附近的司機,Lyft的這個功能與Uber類似。此外,Lyft的“黃金時段”的價格其實也是模仿Uber的“高峰時段”報價功能。
新興的應用也同樣花了心思在價格上。兩家公司都拼命降低價格,通過減少利潤率的方法來吸引更多的顧客。Lyft在年初甚至放棄了20%的傭金。
上周,Lyft聲明他們將重新開傭金,但是傭金多少取決于司機每周工作的小時數。一周工作50小時以上的司機不用和Lyft共同承擔費用。但是反之,若一周的工作時間不足15小時,司機就要必須要獨自出那20%。
公司還表明黃金時段報價的20%的傭金將由公司保管。這是一大政策的改變,因為過去都是由自己私自保管這筆費用。
Mohan Lama現在是Uber的司機,他曾經在舊金山開出租車。他認為Lyft開始收傭金之后,應該更多的司機都會選擇Uber。他認為Lyft這樣做是自取滅亡。
司機們的福利其實相當不錯,從保險到新車資助等。在三月,Lyft和Uber在同一周分別出臺了政策,為出租車沒有顧客的時間段同樣提供保險。這對監管者們來說無疑是一顆定心丸,因為這樣他們就不用擔心萬一出了事故的責任問題。
不得不說,Uber和Lyft之間的競爭有時候慘烈的不堪忍睹。2013年3月,Kalanick和Zimmer兩人甚至因為Lyft的保險政策在Twiiter上相互叫囂。兩人你來我往,最終以“Zimmer讓Kalanick來他辦公室”告終。Uber 的CEO推文如下反擊:我想你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模仿。
Gartner公司的分析員Thilo Koslowski分析說,其實從Uber和Lyft互相模仿就可以看出,其實出行的應用的門檻是很低的。其實Uber和Lyft是沒有車的,也是沒有雇傭專門的司機,他們實際上不過是為顧客和司機牽線搭橋而已。
不可否認的是,投資者們投了20億美元在這兩家公司,并且必然希望這兩款應用能長期紅下去。數以百萬計的乘客們也逐漸習慣了在每日的出行中使用Uber,Uber也的確是Apple Store里面下載量最多的應用之一。
Benchmark的一位合作伙伴Bill Gurley說道:“激發需求是非常困難的,但同時也是非常有用的。能在人們iPhone的主頁上出現說明人們已經離不開它了。”
Source:WSJ
- 下一篇:云言
- 上一篇:電信保險零售,各行業都在盯著智能家居
- 油價跌勢“崩盤”!11月24日調整后92號汽油,11月25日麥價如何?
- 點燃數字引擎!2024滬港數字經濟協同高質量發展論壇在江橋舉行
- 順豐沖刺港股IPO,10月旺季營收勁增高達241億元
- 因提供誤導性信息,聯儲證券經紀人被罰!3家券商經紀業務5天共收5張罰單
- 世界鋼鐵協會:10月全球粗鋼產量為1.512億噸 同比提高0.4%
- 臨高開展創業成果展示交流會
- “持續是一種信仰”中國太保壽險2024年藍鯨協會年度峰會圓滿召開
- 業績增速連年下降,航空工業、中國電科的供應商今日申購 | 打新早知道
- 助力中小企業加快對接資本市場,“文化+科技”行業最新政策培訓會舉辦
- 人保健康:因傭金數據不真實等被罰22萬元,年內收多張罰單
- “百億”夢碎后,洽洽食品如何走出增長困局?
- 深入理解多重共線性: 基本原理、影響、檢驗與修正策略
- 啤酒、白酒賽道競爭加劇,華潤啤酒難尋第二增長曲線
- 國家稅務總局:1-9月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減稅降費退稅超2萬億元
- 不用開股票賬戶!A500指數ETF聯接基金助力場外一鍵布局A股核心!
- A股回購熱潮繼續,A500ETF(159339)翻紅,四川長虹、聞泰科技漲停丨ETF觀察
- 風電混塔滲透率今年將達60%,整機商或成行業主導
- 中鹽集團成員企業,復合肥龍頭今日申購 | 打新早知道
- 美股漲勢擴大至非科技股,但財報季將有不同答案?
- 蘭州銀行前三季度“增利不增收”,資產質量又現波動,不良率增至1.83%達三年來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