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村
翻開世界文明這部大書,不難發現歷史上的每一次重大變革、文明進程中的每一次飛躍,都和食物發生著聯系。然而,鮮有學者針對食物與歷史文明的深層次關系進行系統的研究與梳理。但是,《舌尖上的歷史:食物、大事件與人類文明的發展》這本著作,讓人眼睛一亮。書籍著重探討食物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將食物納入歷史文明視域中,把食物與大事件貫穿起來看世界。
讀完本書,筆者的第一感受是原來世界歷史文明可以這樣寫,歷史原來這樣有趣。
從食物的視角解讀歷史文明
本書作者湯姆·斯坦迪奇,不是大牌的歷史學家,但是他看待歷史的眼光卻格外敏銳犀利。他的本業是數字傳媒工作,工作之余對另類“野史”興趣盎然,常常在《紐約時報》等知名報刊撰寫相關評論文章。也許正因為他是史學局外人,在闡述歷史見解時反而敢于標新立異。《舌尖上的歷史》這本書算是他探索另類歷史文明的創新之作。
本書分為六大部分:食用的文明、食物筑成的金字塔社會、香料冒險、食物能源與工業化、作為武器的食物及食物與人口發展。通過歷史上最重要的幾樣食物如玉米、香料、蔗糖等的腳步一路前行,作者考察了從茹毛飲血到饕餮盛宴,從基因檢測到考古發現,從人類學到經濟學,從哥倫布四度前往美洲到工業革命在英國崛起的歷史。湯姆·斯坦迪奇感慨地說:“人類進步的歷史也是食物進化的歷史,食物給歷史烙上了鮮明的印記,使歷史的味道千變萬化。”
其實關于食物與人類歷史的關系,有學者在研究中予以關注,但都不成體系。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曾指出:“沒有全人類的歷史,只有關于人類生活方方面面的歷史。”法國政治家布里亞·薩瓦蘭也說過:“國家的命運取決于人民吃什么樣的食物。”而湯姆·斯坦迪奇在本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千百年來,對世界歷史進程改變最大的,不是別的,正是人類對吃飽飯、吃好飯的欲望。這種欲望激發了人類最大的勇氣,在探索與冒險中,人類自我挑戰,勇敢前行。”
食物影響并改變人類文明進程
在史學界,很多學者認為政治變革與經濟發展主導著過去、現在和未來,但是真的如此嗎?古往今來,食物發揮的作用僅僅是讓人填飽肚子嗎?其實,翻開歷史的書頁不難看到,在社會轉型、社會組織、地緣政治競爭、工業發展、軍事沖突和經濟擴張中,食物某種程度上扮演著催化劑的角色,食物以及由食物事件誘發的社會變革,一直在延續著。食物最初的角色轉換,體現在其可作為一切文明的根基。
食物給人類文明發展提供了契機和平臺,讓文明在食物的基礎上逐步建立。隨后,食物又成為社會組織的工具,協助塑造并構建起復雜的社會。古代社會中的社會政治、經濟、宗教結構,都是以食物生產與分配的體系為基礎的:農產品的生產過剩,以及公共糧食儲備與灌溉系統的發展,孕育出政治集權;祈禱五谷豐登的儀式,演化為國家宗教;當食物成為支付和征稅的載體時,經濟貿易的雛形得以顯現。于是,湯姆·斯坦迪奇總結道:在文明社會中,食物就是財富,誰控制著大量的食物,等于控制著社會權力。
有些食物從一個區域引進到另一個區域,不經意間還可能會改變文明的進程。玉米、紅薯、土豆、番茄等食物,在遠古的中國大地并不存在,而是從美洲等地引進的。正是這些植物的大面積種植,才使得中國明朝之后人口猛增,社會財富大量累積,經濟開始繁盛。工業革命發生后,蔗糖和馬鈴薯強化了工業革命的基礎,其重要性絲毫也不亞于蒸汽機的使用。
食物及其吃法,顯示文明的健康程度
當前在我國,伴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改進,糧食及各種果蔬魚肉頗為豐盛,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空前提高。而在改革開放之前的年代,吃一口飽飯,是人們的共同理想。當溫飽問題解決之后,很多人好了傷疤忘了痛,內心鄙視農業種植,對舌尖上的食物不以為然。富人們不滿足于五谷雜糧和家常便飯,想方設法吃山珍海味,包括受到保護的動植物,有人以吃講闊氣、講排場、講檔次。
商家抓住了吃貨們的心理,不斷推出形形色色的佳肴,食物價格也貴得嘆為觀止。吃的文化、吃的優雅、吃的品位已經喪失殆盡。病態的吃和不健康的吃,滋生出驕奢淫逸之風,人們的價值觀受到嚴峻挑戰。食物及其吃法,折射出社會各個階層的生存狀態,同時也顯示出社會文明的健康程度。
《舌尖上的歷史》一書中,從政治、經濟、社會不同的維度,生動而深刻地闡述了食物與文明之間的交集關系,同時也在傳遞這樣的信息:珍惜舌尖上的食物,并報以感恩之心,應該是我們對待食物的態度。舌尖品嘗的任何一種食物,都不是自然而然的獲得,這凝聚著很多人的智慧、勞動和孜孜不倦的生命探求。人類的過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