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探訪182歲的自貢燊海井 掀開千年鹽都的神秘面紗
4月25日,“推動振興發展 決勝全面小康——2017全國網絡媒體自貢行”在四川啟幕,光明網記者來到自貢市大安區阮家壩山,探訪182歲的自貢燊海井。燊海井下鑿成于1835年世界第一口超千米(1001.42米),這是即2017年初完成的距今50年的大修之后,“古老而嶄新”的燊海井首次集中展現在媒體的鏡頭下。
還未到燊海井,遠遠就能看到高達18.4米的“天車”。天車是由幾百根圓杉木連結,竹篾繩捆扎而成巨大的支架,豎于井口,用于提撈汲鹵。
古時汲鹵,動力來源是離天車不遠的大車,大車帶動天車鏈接的一根長11米的楠竹筒深入井中,竹筒底部設有活塞,能利用水壓開關閉合。竹筒升起后,用鐵鉤鉤開活塞,鹵水倒入地簧桶中,再由工人挑到灶房倒入鹽鍋制鹽。
燊海井最早以人力推動大車轉動提撈鹵水,需要8—12個工人,后來使用4頭牛拉推。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動的卷揚機代替了大車,鑌鐵筒代替了楠竹筒,鋼繩替代了竹篾繩。
燊海井是土法生產井鹽的“活化石”,用大鐵鍋土法熬制井鹽,是自古傳承下來的制鹽技藝。走進灶房,蒸汽繚繞,氣溫比外面高不少,直徑1.5米左右的大圓鍋里的液體正在不停翻滾沸騰。這個大圓鍋就是制鹽的圓鍋灶,又稱為甕籠灶。
記者了解到,制鹽工藝共分為幾個步驟:第一是提清化凈,將鹵水排入圓鍋中燒熱后把黃豆豆漿按一定比例下鍋同煮,一邊煮工人一邊清理分離出的雜質以提高鹽質,一鍋鹵水要經過七八個小時的熬煮,待水分干后結成鹽晶體;其后過濾掉雜質、定型,下渣鹽、鏟鹽,最后是淋鹽、驗鹽,曬鹽時間需要4—5天。
燊海井現在有八口圓鍋煎鹽,每日產量仍保持在兩噸左右。自貢市大安區燊海井文物管理所導游向記者介紹,大修之后,整個燊海井文物得到了保護性修繕,已經消失的部分工藝、遺跡得到恢復性重現,可以讓游客現場體驗提撈采鹵、鹵水輸送、制作井鹽、儲鹽運鹽的全過程,向廣大游客展示自貢井鹽文化的精髓和奧秘。
井鑿成后,每天噴出萬余擔黑鹵,還能日產天然氣8500多立方米,燒鹽鍋80多口,日產鹽14噸左右。經歷近兩個世紀的開采,燊海井鹽氣產量已無法和過去最盛之時相提并論,但作為井鹽熬制工藝的“活化石”,更重要的是它不可復制的紀念價值。
- 下一篇:中國經濟對外資吸引力不減 經濟結構調整加快
- 上一篇:供需兩端發力 一季度樓市降溫
- 油價跌勢“崩盤”!11月24日調整后92號汽油,11月25日麥價如何?
- 點燃數字引擎!2024滬港數字經濟協同高質量發展論壇在江橋舉行
- 順豐沖刺港股IPO,10月旺季營收勁增高達241億元
- 因提供誤導性信息,聯儲證券經紀人被罰!3家券商經紀業務5天共收5張罰單
- 世界鋼鐵協會:10月全球粗鋼產量為1.512億噸 同比提高0.4%
- 臨高開展創業成果展示交流會
- “持續是一種信仰”中國太保壽險2024年藍鯨協會年度峰會圓滿召開
- 業績增速連年下降,航空工業、中國電科的供應商今日申購 | 打新早知道
- 助力中小企業加快對接資本市場,“文化+科技”行業最新政策培訓會舉辦
- 人保健康:因傭金數據不真實等被罰22萬元,年內收多張罰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