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法》7月起施行 中藥材保護和人才培養受關注
中醫藥材保護 需規范監督管理
中藥材是中藥工業的生產原料,是中醫藥事業傳承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我國獨特且具有戰略意義的寶貴資源。然而,中藥材保護和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一方面由于土地資源減少、生態環境惡化,部分野生中藥材資源流失、枯竭,另一方面中藥材生產技術相對落后,重產量輕質量,濫用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現象較為普遍,導致中藥材品質下降,影響中藥質量和臨床療效,損害了中醫藥信譽。
神威藥業董事長李振江表示:“道地中藥材是中醫藥的獨特瑰寶,久經中醫臨床考驗,具有高效優質的特性。但因為多種原因導致道地藥材產區逐漸萎縮,種植發生轉移,甚至因種植不規范致使質量良莠不齊。此外,對道地中藥材缺少權威的評價體系。此次《中醫藥法》建立道地中藥材評價體系,對道地中藥材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昆藥集團總裁戴曉暢也有自己的一番見解,“國家鼓勵發展中藥材規范化種植養殖,在制定配套政策的時候,應該多考慮結合產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務實而高效的種植配套政策,避免陷入過度格式化的要求,與藥材種植條件相去甚遠,導致不容易落地。在種植過程中要重點關注規范農藥、化肥和采收時間,在加工過程中規范方法,在流通環節規范流向和儲存條件管理。”
中醫藥人才稀缺 仍需慢慢培養
人才是科技進步、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中醫藥作為我國特有的優勢資源,其人才培養在中醫藥傳承發展中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中醫師承體系建設,但是高層次人才略顯不足,民間中醫“轉正”制度尚需完善,種種問題擺在面前,亟需我國多方面的改革探索。
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曾表示,“中醫藥的發展關鍵是人才,怎樣建立起以中醫藥高等教育培養為主體,同時通過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等形成終身教育,并把師承教育貫穿在全過程當中,形成中國特色的中醫藥人才培養機制,是我們積極探索改革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現在中醫缺骨干人才,缺領軍人才,缺高級人才,特別是缺能用中醫理論和技術解決臨床難題的專家型人才。”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曾表示。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科研處處長、腫瘤科主任醫師李杰表示,目前僅僅依靠純中醫治療已經不能滿足患者需求,中醫醫生不僅要掌握中醫理論和技術,而且要了解和掌握西醫手段,這對病人來說更加獲益。李杰指出,在腫瘤治療領域,尤其需要培養高層次中西醫結合人才。“一方面,由于腫瘤患者得病之后都希望得到權威專家的診斷和治療;另一方面,我們希望有更多知識全面的醫生,奮斗在第一線。”
《中醫藥法》中明確強調,國家發展中西醫結合教育,培養高層次的中西醫結合人才。
“不過,高層次人才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培養出來。”李杰坦言,真正的臨床大家需要經驗的積累、知識體系的完善,才能形成自己的診療特色,這可能需要幾十年的時間來積淀。
國醫文化思想 師承體系傳承
幾千年來,中醫一直采用師帶徒的師承教育方法培養醫生,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開始興辦中醫藥院校,但同時堅持師帶徒的傳統教育方法,師承教育在中醫藥人才培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醫的核心是強調個體差異、辨證論治,老師的畢生個人經驗和獨特診療技術,需要長期的言傳身教和臨床跟師。”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會長陳珞珈表示。
在師承體系中,國醫大師既是受益者,也是傳道人。據了解,為了擴大中醫藥的影響,提振中醫藥人員學習中醫、為中醫奮斗和貢獻的熱情,我國已經啟動了三屆90位國醫大師的評選。
據悉,為了將國醫大師的學術思想更好地傳承下來,我國做了多方面的工作,例如建立了國醫大師傳承工作室,支持國醫大師參與中醫藥重點學科的建設、擔任學科學術帶頭人等,進一步促進了國醫大師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的傳播,培養后續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