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滴血測癌”:監測患癌風險 不能“包打天下”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羅永章團隊研究人員在培養腫瘤細胞。 本報記者 杜 芳攝
作為留學回國人員,羅永章獲得中組部等機構頒發的成就獎。 本報記者 杜 芳攝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羅永章教授。
▲ 抗腫瘤蛋白質藥物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發的熱休克蛋白90α定量檢測試劑盒已獲得藥監部門批準,正式用于臨床。 本報記者 杜 芳攝
日前,一則“滴血測癌”的消息被傳得沸沸揚揚。消息稱,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羅永章團隊自主研發出了一種專門檢測熱休克蛋白90α的試劑盒。患者只需取一滴血,即可用于癌癥病情監測和治療效果評價。一時間引發諸多熱捧和質疑。
“滴血測癌”的本來面目是什么?其在癌癥監測中起到的作用究竟如何?這場“滴血”能否“測癌”的爭論中是否存在誤讀?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就此專訪了羅永章團隊。
神奇蛋白化身全新腫瘤標志物
“滴血測癌”究竟是項什么樣的成果?抗腫瘤蛋白質藥物國家工程實驗室副研究員付彥告訴記者,該項成果是以酶聯免疫法檢測人血漿中的熱休克蛋白90α濃度。
熱休克蛋白90α也叫Hsp90α,可別小看這個蛋白,它的存在意義非同一般。“其參與生物體系中很多重要的生物活動,對人體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更神奇的是,這種蛋白質在癌細胞里的含量是其他蛋白質平均含量的7萬倍,它的‘老祖宗’產生于35億年前,歷經這么多年,這種蛋白質竟然沒有減少或消失,反而含量增加,說明它是癌細胞所需要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羅永章說。
在腫瘤細胞中,熱休克蛋白90α就像“伴侶”一樣,能夠與多種突變或融合蛋白相結合,維持這些蛋白的穩定性。而這些蛋白大多是在腫瘤惡性轉化中起關鍵作用的激酶和轉錄因子。此外,這種蛋白還可以被分泌到細胞外,促進腫瘤細胞的侵襲和轉移。
因為在腫瘤細胞中行使多種多樣的功能,熱休克蛋白90α自1982年被發現以來,就成為臨床醫學的研究熱點,研究人員已發表了一萬多篇相關SCI文章。但是,與過往研究的本質區別是,羅永章團隊首次闡明癌細胞分泌熱休克蛋白90α的調控機制,發現細胞內與細胞外的熱休克蛋白90α分子差異,證明了人血漿熱休克蛋白90α是一個全新的腫瘤標志物,并且獲得批準用于臨床。
腫瘤標志物是由腫瘤細胞本身合成、釋放,或由機體對腫瘤細胞反應而產生的、標志腫瘤存在和生長的一類物質。它在腫瘤患者體內的含量遠遠超過健康人群,在腫瘤普查、診斷、判斷預后和評價治療療效等方面,都具有較大實用價值。腫瘤標志物由于檢查簡便易行,對身體傷害小,僅需要血液或者體液就可以檢測到早期癌癥的蹤跡,已成為臨床實踐中廣泛使用的重要工具。
如今,熱休克蛋白90α作為一種全新的腫瘤標志物,利用其與癌癥惡性程度的相關性,發揮“偵察兵”的作用。“其在血液中濃度越高,提示患癌的風險越大。”付彥說。
其實,腫瘤標志物還有很多。2011年,美國國家癌癥研究院公布了31個被明確用于癌癥檢測的產品。其中,以血液為檢測對象的有17個,均由外國科學家發現和定義。這些標志物普遍存在靈敏度不高的缺陷,因此,尋找靈敏度高、特異性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腫瘤標志物是全球、更是中國科學家面臨的巨大挑戰。
羅永章及其團隊經過研究,發現熱休克蛋白90α在肺癌及肝癌檢測的靈敏度和準確度超過了現有的常用肺癌和肝癌標志物。比如,在肝癌檢測中,熱休克蛋白90α靈敏度達到了93%,比常用的標志物AFP靈敏度高出近一倍。“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數據。該項研究成果為醫生的診療增加了有價值的信息和判斷依據,是腫瘤輔助診斷的新武器,有助于提高我國癌癥的診療水平。目前,已有很多人因檢測熱休克蛋白90α而獲益。”付彥說。
創新產品監測患癌風險
付彥告訴記者,盡管圍繞Hsp90α的臨床轉化研究持續多年,國際上也有多個關于Hsp90α抑制劑治療癌癥的臨床試驗正在開展,但這些處于臨床驗證階段的受試品在業內都只能被稱作“候選藥物”或“候選醫療器械”。目前,全球僅有抗腫瘤蛋白質藥物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發的熱休克蛋白90α定量檢測試劑盒是獲得藥監部門正式批準用于臨床的產品。
“研發熱休克蛋白90α定量檢測試劑盒最大的難點在于,它的結構極不穩定,難以研發出性能穩定的檢測產品。”付彥說。為攻克難點,羅永章團隊通過大量實驗,耗費十幾年光陰,幾十人參與研發,耗資巨大,于2009年終于捕捉到了結構穩定的熱休克蛋白90α。此外,該團隊還有一項與眾不同的絕活——通過重組蛋白質大規模制備技術,制備出結構穩定的熱休克蛋白90α。這相當于他們可以自由“制造”這種蛋白。
如何長期保存熱休克蛋白90α也是難點之一。要想做出成熟的產品,一定要解決產品的穩定期問題。經過科研攻關,該團隊研發出了熱休克蛋白90α特定的保護體系,使產品的穩定性達到14個月以上。
那么,從實驗室移入生產線的試劑盒是什么樣的產品呢?“將血滴到試劑盒里,兩個小時后,就可以顯示出數值,與該數值相對應,就可以判斷癌癥的風險值。”羅永章說,“其中用到的血其實比一滴還要少,一滴血大約50微升,我們僅僅需要一滴血的二十分之一,即2.5微升就足夠了”。
需要強調的是,究竟是不是癌癥,不是試劑盒說了算,而是病理學診斷說了算。并不是腫瘤標志物高了,就一定是癌癥,也無法靠一種血液標志物百分百地診斷腫瘤。而且,無論是哪種腫瘤標志物,都不能妄想靠其測出得了哪種癌癥。“腫瘤在不停地突變著,它的異質性決定了,不可能找到一個標志物專門針對某種腫瘤。”羅永章說。
那么,清華大學的成果究竟有何意義?付彥表示,該項成果給醫生和患者提供了比現有腫瘤標志物更好的新工具,可以及早監測患癌的風險。此外,它可用于癌癥患者的病情監測和治療效果評價。
癌癥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血漿熱休克蛋白90α的濃度會隨著病情波動。例如,當治療無效、病情加重時,其濃度升高;當腫瘤縮小、病情緩解時,濃度會降低;當病情穩定、腫瘤體積無顯著變化時,濃度保持相對恒定。這些結果可以幫助臨床醫生來判斷患者的療效,幫助判斷患者是否有復發,其臨床意義是非常明確的。
目前,該試劑盒產品已經獲得了13個省的物價批準,并已向近百家醫院提交了入院申請,希望能盡快獲得較大范圍的推廣。“在推廣中還是遇到很多困難的,因為熱休克蛋白90α試劑盒是新產品,得到認知和認可需要一個過程。而且,該產品還沒有進入醫保范圍,患者在醫院檢測熱休克蛋白90α不能享受醫保。另外,新產品進入各地區的醫院也需要有審批、試用和驗證的環節,也需要一定的時間。”付彥說。
“滴血測癌”不能“包打天下”
自從“滴血測癌”的提法出現,不少人將其理解為:只需要一滴血,就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得了癌癥,得了什么癌癥。其實,這是對“滴血測癌”的誤讀。
“可測癌癥和百分之百診斷癌癥是兩碼事,可測并沒有說百分之百確診。事實上,當今沒有任何一個檢測手段,包括其他的腫瘤標志物,都不能直接用于癌癥確診,B超、核磁和CT等影像學檢測也不能。目前,只有病理檢測是金標準,但也存在一定的誤差率。”羅永章強調。
羅永章認為,公眾應該正確理解腫瘤標志物的意義,“腫瘤標志物最大的好處是快速、方便、便宜,可能篩查出許多危險人群。其最大的用途是早期篩查,目前沒有別的方法可以替代它。除此之外就是療效跟蹤,這個特別有價值,對醫生個體化用藥很重要”。
“這種監測手段可以大規模普及,在發達國家的體檢中就包括腫瘤標志物檢查。常體檢、早發現、早治療,把腫瘤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是當今治療癌癥最好的方法,也是最近十幾年來,美國、日本等國癌癥死亡人數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羅永章說。
熱休克蛋白90α適用于哪些癌癥的監測呢?付彥表示,從癌癥發生、發展的機理理解,熱休克蛋白90α理論上應與多種癌癥都有相關性。不過,這仍需要大量臨床數據去證明。目前,團隊已經通過臨床試驗成功證明了熱休克蛋白90α與肺癌和肝癌的相關性,并獲得了國家食藥監總局的批準。研究人員還在開展結直腸癌、乳腺癌等多種癌癥的驗證,初步結果符合預期。“希望熱休克蛋白90α可以通過長期臨床實踐的驗證,成為性能最優越的腫瘤標志物,為更多的癌癥患者提供幫助。”羅永章說。
雖然“滴血測癌”沒有滿足老百姓對于癌癥診斷的美好想象,科學家至今也沒有找到可以在惡性腫瘤診斷中“包打天下”的檢測手段。但是,多種技術的進步正從不同側面為醫生的診斷提供更多信息和數據支撐。“醫療科技是在不斷進步的,每一個進步都為醫生和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方法和手段。幾十年前,人們還對癌癥無可奈何,但今天,已經有了很多可以用于治療癌癥的藥物。雖然不可能一下子就攻克癌癥,至少已讓許多人獲益。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呼吁,能夠提高大家防癌的意識,正確理解腫瘤標志物的相關知識,真正幫助有需要的人,為我國健康產業貢獻綿薄之力。”付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