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新常態:“新常態”呼喚“新心態”
——“新常態·新亮點”系列報道之三
新華網北京9月19日電(記者 汪文品 黃博陽)“新常態”來臨,不僅改變經濟運行的軌跡,也糾正和顛覆了影響長久以來人們的認知偏差與理念——“新常態”必須具有“新心態”。
革除“GDP膜拜”舊思想
GDP曾被無數地方政府官員頂禮膜拜。不少人明知該指標并不能完全體現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高低優劣,但仍對這小數點后的內容無比介懷,生怕這張“經濟考卷”得分降低。
事實上,地方政府為“政績”推動GDP增長的傾向一直備受爭議。今年取消超過70個縣市GDP考核的消息一出,媒體和公眾一片叫好。“淡化GDP,重視民生”已成政績考核新導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已經開始重塑經濟發展思路,即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內時,著力調結構、促改革,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歷經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市場經濟已如一個初入學堂的學童成為一個將進入高校的青年一樣,處于蛻變轉型的關鍵時期。
“GDP膜拜”已無法適應已然蛻變成長的中國經濟。地方政府需要摒棄舊思維,要留出一些時間、財力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探索更加科學合理的前進模式,就能適應新常態下的發展。
杜絕“跑部錢進”潛規則
地方上要拿到中央財政資金,就要經常性地到各部委部門跑動“溝通”,四處求人,打通關節,暗箱操作,其間的橋段堪稱“精彩紛呈”;部分企業要拿到專項資金,不在技術研發、市場調查等方面多花功夫,卻在“找渠道”、“編故事”,卯足力氣跑部委、“做公關”。正是在這樣的潛規則指引下,原本定位為服務型機構的駐京辦也徹底淪為各地“跑部錢進”的前沿陣地。
在政府強監管、強審批的背景下,各家企業為了專項資金競相爭奪,形成了一味追求行政資源與政策優惠的畸形心態。這種非常規的競爭也造就了專項資金一支持、企業便一哄而上、加劇產能過剩的惡性循環怪圈。
權力集中,腐敗滋生,政府之手過長,市場機制必將失靈。
然而,渾水不再,何以摸魚?新常態下,隨著新一屆政府簡政放權的不斷推進、財政分配制度的屢屢創新,越來越多的灰色地帶與權力“貓膩”曝光于陽光之下,“跑部錢進”正面臨被“釜底抽薪”的境地。
滌蕩一夜暴富“炒”字訣
炒房、炒煤、炒地、炒鋼……新常態下,昔日這些瘋狂的、畸形的“炒”字訣在新常態下將難有空間。
在“不再搞大水漫灌”調控的背景下,各行各業包括日益崛起的新興產業,都須認識到回歸理性發展的重要性。“天上掉餡餅”的一夜暴富神話已經絕跡,繼續沿用以往的思維思想做生意、搞經營、進行投資創辦企業,是走不遠、搞不好的。
勵精圖治、腳踏實地去做實業、搞實體、抓技術革新,才是發展之道。
告別“涸澤而漁”求增長
占地建房、沿江排污、毀山挖礦……從地方到企業甚至個人,無所顧忌地透支周邊環境,再利用犧牲環境所換來的資金進一步盲目擴張產能。“過剩”噩夢突然襲來,不僅暴利一夕破碎,連青山綠水都一去不返。
這種唯利是圖,用環境換發展,用明天換今天的“殺雞取卵”謀求快速發展的心態必須叫停了。新常態下,資源消耗型、環境污染型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已成強弩之末,“涸澤而漁”的心態若不拋棄,失去的將不只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良機,還將失去民心。
新常態,新心態。我國發展正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摒棄以往的浮躁心態、增強信心順勢而為才能閑庭信步,保持高質量、平衡、可持續發展。
- 下一篇:“中國故事”為互聯網公司增添魅力(國際視點
- 上一篇:中國職校就業率超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