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市場的火熱與理性
“PPP以前是一條小路,現在一下子涌上來一群人。”某PPP項目從業人士老趙坦言。
他告訴上證報記者,其所在的PPP項目組2015年末只有7個人,現在人數增加了一倍。同時,他們從1個項目組發展到全國18個項目組,直接參與的PPP項目也從最初的2個上升到了現在的100多個。
這只是PPP發展的一個縮影。2015年曾被稱為PPP元年,當年全國各地推出了1800多個總投資3.4萬億元的PPP項目。短短三年多的時間,PPP項目累計投資額已沖破14萬億元,穩穩摘取全球最大PPP市場桂冠。
業內人士表示,經過幾年的制度化建設和實踐經驗積累,PPP在中國的頂層設計、組織保障加速推進,PPP市場各參與方的參與能力與活躍度迅猛增長,發展勢頭空前強勁。
做PPP項目就像學習開車
“去年以來,明顯感覺到咨詢PPP業務的人士越來越多。”老趙表示,這其中就有一個地方鐵路PPP項目讓他印象深刻。對方不但表現出對PPP項目的極大熱情,而且希望他能連夜趕過去洽談。
老趙說,實際上他在幾年前就跟對方有接觸,但是對方當時對PPP模式并不“感冒”?,F在對方主動找上門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近年來國家政策的大力推動。
2014年9月,財政部首次專門就PPP模式發布框架性指導意見。至今,政府有關部門已經發布了數十份PPP政策綱領性文件。這些文件在不同時間、不同節點為PPP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比如,2015年5月國辦轉發財政部等三部委《關于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指導意見的通知》,明確了PPP應用的領域主要是指公共服務領域,具體包括能源、交通運輸、水利等,同時提出發展目標是著力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
2016年證監會和發改委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傳統基礎設施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資產證券化相關工作的通知》,這是國務院有關部門首次正式啟動PPP項目資產證券化,對盤活PPP項目存量資產,提高PPP項目資產流動性等起到重要作用。
從觀望到接受,萬億PPP市場引來資本競相追逐。與此同時,PPP推進過程中的一些問題也暴露出來。
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在去年12月的全國財政系統PPP工作推進會上就曾指出,PPP改革工作進入深水區,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瓶頸”問題和挑戰。比如,部分地方觀念轉變不到位,改革發展不平衡,民營資本參與率不高,部分項目實施不規范,法律保障和政策銜接不健全等。
盡管有關部門三令五申,記者在調研中發現,目前這些問題依然存在:有些地區直接指定完成PPP項目任務量,有些地區要求PPP項目趕超進度,有些地區設置隱形壁壘阻止民資進入,咨詢機構魚龍混雜,甚至花錢買評級等。
對此,清華大學PPP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王守清認為,做PPP就像開車,不懂PPP時,以為PPP很簡單,看中央和地方政府那么鼓勵,便摩拳擦掌,想大干一番。特別是有些無知者無畏,也就知道幾個名詞就貿然做,犯了很多低級錯誤,進退兩難。即使目前沒有出問題,但有經驗者都知道項目將來有很大隱患。
在國信招標集團運營總監童再軍看來,現在社會對PPP的熱情很高,PPP正處于一個發展的好時期。但是不能頭腦過熱,還是得扎實、穩妥地推進每一個項目,這樣才能保障PPP健康發展。
規范PPP才能可持續
其實,地方借PPP變相融資等PPP推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早已引起相關主管部門的重視。
去年底,財政部部署摸底2014年以來全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等債務余額情況,其中就包括政府投資基金、PPP項目、政府購買服務等財政支出規模。
今年1月初,財政部分別向內蒙古、山東、河南、重慶、四川等5個地方政府發出《關于核實處理個別違法違規問題的函》,要求依法問責部分縣市違法違規舉債、擔保的行為,“對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處理”。
緊接著,財政部在3月公布了對地方政府違規舉債的首個處罰,包括重慶黔江區財政局局長在內的相關人員受到相應處分。
“這件事情對某些地方政府的官員起到了很大的震懾作用,他們開始意識到政府并不只是說說而已。”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監管的繩索在不斷收緊。5月,財政部等六部委印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的通知》(下稱“50號文”),其中明確限制了地方政府利用PPP、政府出資的各類投資基金等方式變相舉債。
“動真格了。”有行業人士在朋友圈這樣寫道。
就在50號文下發后不久,地方行動迅速。江蘇省財政廳5月31日聯合多個部門下發“特急文件”,并附加提出了省級層面的“補充意見”,要求各地高度重視、一并貫徹落實;對整改不到位的,要問責。
更大的監管舉措還在后頭。6月2日,財政部發布了《關于堅決制止地方以政府購買服務名義違法違規融資的通知》(下稱“87號文”),詳細列舉了政府購買服務的負面清單,并首次將非金融機構的融資列入禁止范圍;6月19日,財政部等三部委發文對PPP資產證券化作出規范。
監管加強的信號襲來,市場反響強烈。
某PPP咨詢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50號文和87號文發布后,他們接到很多地方特別是財政局的電話,讓他們過去幫助整改。其中一位財政局官員在看到整改方案之后,甚至表示“終于可以安心睡覺了”。
“種種舉措的出臺釋放了一個信號,那就是規范、監管已經成為目前PPP工作的主線。”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專家薛起堂預計,今后相關措施還會趨嚴,畢竟規范才能可持續。
建立一個統一的大市場
經過幾年的探索,目前PPP已經成為地方政府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建立一個統一、規范、透明的大市場是PPP未來發展的方向,但目前仍有一些制約PPP市場化進程的問題亟待解決。
多位PPP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盡管民企獲得不少政策支持,但在實際操作中還是遇到不少困難。比如,目前很多地方傾向于把PPP項目打包做大,往往只有央企、國企才有實力來做,這實際上是把很多民企排除在外。
同時,有些PPP項目一味追求大體量、大投資,把很多不太合適的項目放在一起,無疑增加了后續履約、監管等方面的難度。
除了民企參與PPP領域不充分的問題外,記者發現,在當前PPP項目實際操作中,一些項目也往往忽略經營性特征,不但不考慮參與企業的運營情況和盈利模式,而且還把一些項目生搬硬湊在一起。
“比如某地要建一個公益性體育館,為了吸引社會資本又設計了一個盈利的酒店項目,實際上二者根本就不搭。這種重建設、輕運營的行為沒有考慮到項目的效率,從而達不到物有所值的目的。”某位PPP業內人士表示。
業內爭議更多的還有一個政府“角色定位”的問題。在PPP模式中,政府既是公共服務的購買者,又是PPP政策制定者、合同履約的監管者,這讓很多社會資本方擔憂。
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專家丁伯康表示,結合PPP項目的實施,應該重新定位政府、社會資本、相關機構等在PPP模式中的角色和定位,解決好“職能缺位”、“職能越位”和“責任不到位”的問題。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強頂層設計,通過立法為PPP“保駕護航”。
PPP條例已經先行。按照財政部條法司副司長周勁松此前的公開表態,PPP條例將在7月份前后公開征求意見。PPP立法將以解決突出問題為導向,同時給創新留出空間,兼具前瞻性。
此外,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李俊生在日前舉行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國際研討會”上也透露,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公平競爭法,未來或從法律上約束政府。讓政府跟民間資本處于平等的地位,像企業一樣去談PPP項目。
對于PPP行業來說,建立統一的PPP大市場需要建設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涉及法律、政策、金融、信用等方方面面,而立法將是關系PPP發展最關鍵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