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稱:中國是醫療進步最大的五國之一
制圖:蔡華偉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將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全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看病難、看病貴明顯緩解,百姓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城鄉居民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持續下降,小病看得上、大病看得起、重病有保障,健康水平持續改善,全民共享“健康紅利”。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中國在實現全民健康覆蓋方面迅速邁進,改革成就舉世矚目。
最近,全球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公布的報告稱,中國醫療事業發展蓬勃,醫療質量不斷提升,是全球進步最大的5個國家之一。
醫改是一項重大民生工程。新一輪醫改啟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將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原則,堅持統籌推進、突出重點、循序漸進的基本路徑,全面推進醫改向縱深發展,探索出破解醫改這道世界性難題的“中國解法”。實踐證明,深化醫改方向正確、路徑清晰、措施得力、成效顯著,給人民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健康福祉。
5年來,我國健康水平持續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優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人均期望壽命從2010年的74.83歲上升至2016年的76.34歲。較高的健康績效,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重要基礎。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中國在實現全民健康覆蓋方面迅速邁進,改革成就舉世矚目。
=============分頁符=============
基本醫療保障網惠及13億人
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吳明認為,我國在短時間內建立起覆蓋全民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籌資水平和政府投入逐年提高,在改善居民醫療服務可及性、解決看病貴問題上發揮了關鍵作用。
5年來,我國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覆蓋人數逐年增加,基本醫療保障網惠及13億人,實現醫療保障制度的全民覆蓋,提高了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可及性、質量和效率,開辟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健康發展道路。
5年來,政府對醫療衛生投入持續增長,衛生總費用結構不斷優化。2016年,全國財政醫療衛生支出1.32萬億元,比2015年增長10%,是醫改啟動前2008年的4.1倍。居民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重連續下降,個人負擔逐年減輕,2012年為34.34%,2013年為33.88%,2014年為31.99%,2015年為29.27%,2016年初步估算為28.93%。目前已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倡導的全民健康覆蓋目標,即中低收入國家居民個人衛生支出比例不超過30%。
基本醫保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為實現人人病有所醫提供了制度保障。2012年,各級財政對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的補助標準為每人每年200元。2016年,我國將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進行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為420元,2017年提高到450元。2012年,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為25元;2017年,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提高到50元。
大病保險從無到有,夯實了基本醫保制度網底。2012年,我國開始試點城鄉居民大病醫療保險制度。到2016年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全面推開,實現全覆蓋。2016年,全面實施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救助對象范圍從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逐步拓展到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低收入救助對象和因病致貧家庭重病患者。
世界銀行曾發布各國醫療衛生支出占GDP的比例。據統計,2011年中國醫療衛生支出占GDP的比例為5%,2012年為5.3%,2013年為5.4%,2014年為5.5%,2015年為6%。
“新一輪醫改是中國在公共服務領域進行的一次里程碑式的改革探索,具有開創性和借鑒性意義。”中國人民大學醫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說。
公立醫院改革力度空前
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是醫改的重中之重,是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關鍵環節。我國緊緊圍繞破除以藥補醫、創新體制機制、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著力建立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公立醫院運行新機制,涌現了大量公立醫院改革典型,在控制醫療費用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切實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吳明認為,我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路徑逐漸清晰,改革顯現初步成效,尤其是在三醫聯動和上下聯動方面力度空前,形成了一批符合實際、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
新一輪醫改以來,城市公立醫院改革從試點起步,由點及面,穩步推進。從2010年的17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擴展到2015年的100個,2016年增至200個,2017年所有338個地級以上城市全面推開。2015年,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面推開,目前已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的1977個縣(市)。改革重心由搭建框架向制度建設轉變,由醫院改革向縣域綜合改革轉變,由單項改革向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轉變。2017年9月底前,我國將全面推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所有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成(中藥飲片除外)。
5年來,各級公立醫院通過取消藥品加成、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加大政府投入,收入結構趨于合理,使醫院回歸公益性質、醫生回歸看病角色、藥品回歸治病功能。城市公立醫院藥品收入占醫療收入的比例持續下降,2012年為44.8%,2013年為43.3%,2014年為42.2%,2015年為42.8%,2016年為39.6%。
醫療費用增長事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5年來,我國在控制公立醫院醫療費用增長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從公立醫院平均收入總額增長率看,醫療機構收入增幅2012年為24.0%,2013年為15.7%,2014年15.3%,2015年為13.4%,2016年預計控制在10%左右,全國醫藥費用過快增長勢頭得到初步遏制。同時,公立醫院次均門診和住院費用增長幅度呈下降趨勢。
分級診療制度有序推進
“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可羅雀”“全國人民上協和,不到協和心不死”,這是我國醫療資源配置不平衡的一個縮影。5年來,我國有序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促進了醫療衛生服務供給側的優化,推進了醫療衛生服務模式的升級轉型。
5年來,我國以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為重點,以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分級診療為突破口,逐步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加快構建“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制度。2016年,全國80%的城市和50%的縣開展分級診療試點。2017年,全國85%以上的地市開展分級診療試點。目前,我國基本實現村村有衛生室、鄉鄉有衛生院,縣醫院服務能力明顯提高,80%以上的居民15分鐘內能夠到達最近的醫療點。
我國大力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讓群眾患病后第一時間能夠問診自己的家庭醫生,增強了群眾對改革的獲得感。截至2016年底,家庭醫生簽約率達到22%、重點人群簽約率達到38.8%,“小病在基層、大病到醫院、康復回基層”的合理就醫秩序正在形成。2016年,19個省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占總診療量的比例呈上升趨勢,部分省份超過60%。
5年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人次逐年上升,2009年為33.9億人次,2012年為41.1億人次,2013年為43.2億人次,2016年為43.47億人次。
王虎峰認為,中國建立和完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充分利用基層衛生資源,構建基本醫療、健康教育、健康促進、預防保健為一體的服務體系,提供家庭出診、家庭護理、日間觀察、臨終關懷等服務,這是一條低投入、高效益的健康之路。
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認為,深化醫改的過程也是政府公共管理創新的過程。各級政府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為導向,逐步打破體制機制藩籬,部分地區成功實現彎道超車,完善了國家衛生治理體系,中國特色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路徑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