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夜夜-国产乱人视频-国产成人愉拍精品-亚洲男同志**可播放xnxx|www.waedb.com

歡迎來到中國凈化門戶網! 會員服務| 無圖版| 手機版|
您好,歡迎! 隱身 | 商務中心 | 資金0 | 積分0 | 退出
用戶名:  密 碼:  注冊 忘記密碼?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時政新聞 » 正文

以信息化加快推進小農現代化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7-19  瀏覽次數:420
核心提示: 小規模農戶(以下簡稱小農)是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的基本單位和重要主體。以小農現代化帶動我國農業整體現代化,既符合歷史邏輯,
  小規模農戶(以下簡稱小農)是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的基本單位和重要主體。以小農現代化帶動我國農業整體現代化,既符合歷史邏輯,也是重要現實路徑。從國際經驗看,小農現代化進程大致可分為“原始小農—自然小農—商品小農—現代小農”四個階段,我國目前正處于從“商品小農”向“現代小農”過渡的關鍵期。在這一過程中,信息技術革命為促進小農聯合聯營,實現小農生產標準化、產品特色化、營銷品牌化提供了重要機遇。以信息化加快推進小農現代化、實現跨越式發展,是我國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選擇。

  實現小農現代化是我國在相當長時期的重大任務

  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始終立足于這一基本國情。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主要有三種:一是分散的小規模農戶。據農業部統計,截至2016年底,我國經營規模在50畝以下的農戶有近2.6億戶,占農戶總數的97%左右,經營的耕地面積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82%左右,戶均耕地面積5畝左右。二是適度規模經營戶。截至2016年底,經營規模在50畝以上的新型農業主體約有350萬個,經營耕地總面積約3.5億畝,平均經營規模達到100畝。但與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國等平均規模達到100—200公頃的農場相比,我國的新型農業主體經營規模偏小。三是農墾和兵團企業。目前,我國農墾企業經營耕地面積9300多萬畝,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4.6%。可以看出,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的規模總體還不大,仍然以小農為主。

  據初步測算,近10年來我國農村土地流轉面積的年均增速約為3%。未來30年,綜合考慮土地流轉加快的趨勢和新型城鎮化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作用,我國農村土地流轉面積的年均增速有望達到3%—4%。據此估算,到2020年,經營規模在50畝以下的小農戶仍將有2.2億戶左右,經營的耕地面積約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80%;到2030年為1.7億戶,經營的耕地面積比重約為70%;到2050年仍將有1億戶左右,經營的耕地面積比重約為50%。因此,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小農仍將是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的主要組織形式,小農現代化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重點領域和重大課題。

  不能照搬國外推進小農現代化的經驗和模式

  當今世界,大多數國家的農業現代化是從小農開始的。但由于各國資源稟賦、歷史文化、政治體制、發展水平各異,發展模式不盡相同,比較典型的主要有四種:一是“消滅小農”。最著名的是英國“圈地運動”。這場運動迫使大批農民放棄土地進入工廠,農業生產由此直接進入大規模農場化經營階段。二是組建合作社。荷蘭的做法比較典型。荷蘭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推行農業合作社,推動“商品小農”向“現代小農”轉變。農業合作社相當于小農“聯合體”,完全由社員所有、社員控制、社員受益。目前,荷蘭50%左右的精飼料、60%左右的化肥、70%左右的蔬菜、80%左右的牛奶以及95%以上的花卉和馬鈴薯由農業合作社提供或生產。三是建立農會或農協組織。典型代表是日本和韓國。它們分別于上世紀70年代和90年代實現了工業化,但經營規模在2公頃左右的小農仍占較大比重。為幫助小農發展,日本在1900年就成立了官民合作、政治經濟緊密結合的農協組織,建立了一套從市町村、都道府縣到中央的完整體系,為農民提供生產、技術等服務。韓國農協成立于1961年,性質和功能與日本相似。四是小農綜合援助。印度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印度8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農村,是典型的小農社會。為幫助小農實現農業現代化,印度從2004年開始推動第二次“綠色革命”,充分發揮其計算機軟件大國的優勢,在農村大力推廣應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為農民提供技術和市場信息服務。同時,印度政府還積極支持農業信用合作社、農產品加工合作社、農產品銷售合作社等發展,并通過小農場援助、特色產業信貸、投資補貼等政策,提升小農發展能力。

  這些國家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啟發和借鑒意義,但顯然不完全適合中國國情,不能照搬。當前,我國正處于從“商品小農”向“現代小農”轉型的關鍵期,當然不能走英國“消滅小農”的道路,建立日本和韓國那樣的農協組織也不可取。荷蘭的經驗有可借鑒之處,但其與我國農業發展程度不同。印度的做法有可取之處,但其小農發展模式本質上是“原始小農”和“商品小農”的混合體,與我國基本國情有較大差距。因此,我國的小農現代化必須立足世情、國情、農情,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以信息化推進小農現代化符合歷史邏輯和現實需要

  在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推進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我國,小農不僅是農業經濟的基本單元,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鄉土情結;小農不僅是我國社會的根基,也承載著重要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功能。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立足小農,積極探索推進農業現代化。一是建立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制度實現了土地、勞動力等資源的集中,但由于機制僵化,制約了農民生產經營的積極性,束縛了生產力發展,無法推動“原始小農”“自然小農”向現代農業轉型。二是推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小農重新成為農業經濟主體,農業生產力大幅提高,農業主體的市場意識不斷增強。尤其是隨著農民合作社、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適度規模經營主體的涌現,我國基本實現了由“自然小農”向“商品小農”的轉變。但由于小農之間、小農與合作社和社會化服務組織之間缺乏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小農生產的標準化和專業化程度低,應對市場化、國際化競爭的能力較弱。三是工商資本大規模投入。近年來,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的速度加快,帶來了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經營模式,提高了農業產業化水平。然而,工商資本往往要求大規模集中土地,因而只適合小農干不了或干不好的領域,如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等領域,不宜以其代替小農。

  實踐表明,我國小農現代化必須從尊重小農主體地位著眼,從提升小農自我發展能力著手,立足區域、氣候、民族文化等特點,在優勢特色產業上做文章。應推動小農聯合聯營,以生產的標準化、產品的特色化、營銷的品牌化為重點,讓小農融入“一縣一品”“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創立和發展,參與國內國際市場競爭,分享產業發展紅利。

  當前,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的深度融合,為我國農業從“商品小農”向“現代小農”轉型提供了重大戰略機遇。在生產方面,通過發展互聯網云農場,可以把分散的小農聯合起來,合理安排生產計劃、優化配置生產要素,提高小農生產的標準化、科技化水平。在經營方面,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組織小農對接多元市場需求,通過互聯網推動特色農產品、手工制品走向全國甚至走出國門。還可以創新休閑農業網上營銷模式,發展創意農業、體驗農業、民俗旅游等分享經濟,創建各種業態的地理品牌。在服務方面,通過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建設和運營,為小農提供及時的農業政策、農技推廣、市場價格等信息服務,幫助小農利用移動終端增強發展生產、便捷生活、增收致富的能力,融入農業產業鏈。

  信息化為中國特色小農現代化提供了戰略機遇

  國內外實踐表明,農業信息化進程大致包括三步:首先連接人,實現生產者的聯合與協作;然后連接商業,實現生產與市場有效對接;最后連接產業,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依靠信息化推進小農現代化,政府應加強農村信息化和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做好小農現代化線上線下規劃,提升小農應用信息化技術的能力。

  接入互聯網,構筑小農大聯合基礎。加快建設全面覆蓋鄉村的信息高速公路,積極鼓勵和加強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推進“云”“網”“端”建設,率先突破“網”和“端”的瓶頸制約。推動“寬帶中國”戰略在農村深入實施,讓小農隨時隨地能接入互聯網,實現同一地域、同一品種的優勢特色農產品在網上集聚、生產者在網上聯合,以線上規模效應引領線下分散化標準化生產。

  連上大市場,推動小農生產經營全面進入互聯網時代。加快全球農業數據調查分析系統建設,加大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實施力度。開發針對小農的重點農產品信息服務平臺,發展農資下行和農產品上行同步推進的農業電子商務。建立健全農村電子商務領域失信行為聯合懲戒機制。通過互聯網實現小農生產和大市場需求的精準對接,讓小農的生產經營活動全面進入互聯網時代。

  融入產業鏈,提高小農分享產業增值的能力。加快建設能夠有效集聚小農生產資源、分布式開放對接的互聯網產業平臺。鼓勵各地立足自身優勢,開發能夠促進小農聯合與協作的互聯網特色產業平臺,打造立足小農的現代農業分享經濟平臺。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對接互聯網產業平臺,通過互聯網連接小農,推動全產業鏈合作、提供信息技術服務、促進土地流轉交易信息共享,實現立體式產業利潤共享,把分散的小農匯聚成抱團出海的“大航母”。

  開發新技術,鼓勵小農成為新應用的定制者。立足小農建立農業產業鏈全流程數字化生產體系,加快研發和推廣應用適用于小農的農業智能裝備,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構建優質安全農產品供應鏈條。規范發展線上要素集約、線下精準服務的農業全產業鏈社會化服務平臺,規范發展農業互聯網金融和農業眾籌,讓農民足不出戶就能夠享受先進的定制化、專業化、社會化服務。

  培育新農民,讓小農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主力軍。鼓勵地方各級政府采用購買服務的方式,面向小農開展“互聯網+”基礎知識和應用培訓。鼓勵具有互聯網思維的小農因地制宜,圍繞發展休閑農業、農產品深加工、農村服務業等返鄉創業,加快培育一大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互聯網時代新型職業農民。加大宣傳力度,講好小農利用互聯網創業創新的故事。(作者:屈冬玉 農業部黨組成員、副部長)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2012-2013 成都智能環保網 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成都威德隆智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備案號:蜀ICP備18006642號-1 | 流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