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熱難耐身體差,調好脾胃好度夏
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人出生以后,所有生命活動所需的營養物質都有賴于后天脾胃的攝入。胃主受納,脾主運化,食物進入胃以后,由胃進行磨化腐熟,然后由脾進行消化、吸收,化生為精微營養物質,并將精微物質輸布全身,產生的糟粕由腸道排出。金元時代著名醫家李東垣認識到脾胃功能的重要性,在其《脾胃論》中指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若脾胃虛弱,運化失常,精微物質生化無源,則會出現神疲乏力、氣短頭暈等癥狀;若脾胃運化失司,體內的水液不能正常代謝,停聚而生濕、生痰,則會出現腹脹、腹瀉、水腫、咳嗽等。
脾胃病為什么常常在夏季多發?是因為脾還有一個特性,就是喜燥惡濕,因此容易為暑濕所傷。脾胃病有虛、實之分,在臨床常見的證型中,脾胃濕熱證、寒濕困脾證為實證;脾氣虛證、脾陽虛證、胃陰虛證為虛證。
脾胃濕熱證:表現為脘腹脹悶、納呆、惡心欲嘔、口中黏膩、渴不多飲、便溏不爽、小便短黃、肢體困重、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本證多由外感濕熱之邪、喜食油膩辛辣食物、過度飲酒所致。
寒濕困脾證:表現為脘腹脹悶、口膩納呆、泛惡欲嘔、口淡不渴、腹痛便溏、頭身困重、舌淡胖、舌苔白滑或白膩、脈濡緩或沉細。本證多因淋雨涉水,居住潮濕,氣候陰雨;或由于過食生冷瓜果、喜食肥甘厚味所致。
脾氣虛證:表現為食少納呆、脘腹脹滿、食后脹甚、饑時飽脹、大便溏稀、肢體困倦、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淡黃或萎黃、舌淡苔白、脈緩或弱。本證多因飲食不節、太過勞累,或憂思日久、素體虛弱、年老體衰、大病初愈、調養失慎等所致。
脾陽虛證:表現為食少、腹脹、腹痛綿綿、喜溫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溫、面白少華或虛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小便短少、舌苔白滑,脈沉遲無力。本證多因脾氣虛進一步進展;或因過食生冷、過用苦寒藥物;或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火不生土所致。
胃陰虛證:表現為胃脘嘈雜、饑不欲食、或痞脹不舒、隱隱灼痛、干嘔、呃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結、小便短少、舌紅少苔乏津、脈細數。本證多因熱病后期,胃陰耗傷;或情志郁結,或吐瀉太過,或過食辛辣、香燥之品,過用溫熱辛燥藥物所致。
針對不同的癥群,中醫治療的手段多采取辨證論治的原則,因時因人制宜,且用藥靈活多變,在保養脾胃方面有著明顯優勢。
拔罐療法:脾胃濕熱、寒濕困脾證可選用膀胱經走罐,脾俞、胃俞、中脘穴留罐。
艾灸治療:隔姜灸中脘、足三里、神闕、關元、脾俞等穴,適用于脾氣虛、脾陽虛人群;艾灸天樞、足三里、胃俞等穴,適用于寒濕困脾證人群。
穴位按壓:點按中脘、足三里,手掌輕揉神闕,適用于各證型人群。
中藥臍敷:①脾胃濕熱證人群可用黃連、黃芩、大黃各等分,磨粉后用水調成糊狀敷臍;②寒濕困脾、脾氣虛、脾陽虛證人群可選用干姜、肉桂、豆蔻各等分,磨粉后用生姜汁調成糊狀敷臍。
中藥足浴:①脾胃濕熱證人群可用黃連、藿香各20克,六一散(滑石、甘草)30克;②寒濕困脾證人群可選用:紫蘇、陳皮各20克,藿香30克;③脾氣虛、脾陽虛證人群可用白術、干姜、茯苓各20克;④胃陰虛證人群可選用北沙參、玉竹、麥冬各20克。
食療:①綠豆粥:綠豆性寒味甘,有清熱解毒,降火消暑的功效,適合脾胃濕熱證人群;②陳皮粥:陳皮性味苦辛,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適合寒濕困脾證人群;③益胃粥:取益胃湯之義,具有養陰益胃之功效,取沙參9克,麥冬15克,冰糖3克,細生地15克,玉竹5克,先煎出藥汁,再加入大米煮成稀粥即成,適合胃陰虛證人群。
- 下一篇:經常騎自行車,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較低
- 上一篇:黃花菜、黃豆、黃鱔幫助控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