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的背景下,我國經濟運行交出了令人欣喜的成績單。7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最新經濟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9%,主要指標好于預期。與此同時,結構優化、轉型升級成效持續顯現。
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無論是保持中高速增長還是實現提質增效升級,無論是轉方式、調結構還是培育新增長點,成績舉世矚目。
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逐步完善
2月26日,江西井岡山宣告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以此告慰長眠在這塊紅土地上的4.8萬多名革命烈士。
陜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書記徐新榮介紹說,截至目前,延安已有17.3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邁出了全面小康的堅實步伐。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和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不利影響,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積極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同時,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大力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快速發展,農村經濟發展活力增強,動力轉換加快,農業產業鏈條延伸,生產、加工、冷鏈物流、銷售一體化發展成為促進農民分享農業增值收益的重要途徑。”陜西省社會科學院院長任宗哲表示,近年來,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創意農業等不斷發展,多種形式的農家樂、休閑農莊、特色民宿等農業新業態快速涌現,采摘、垂釣、餐飲住宿、農事體驗等新型農業經營活動方興未艾。“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逐步完善,新型生產經營主體、新產業、新動能培育加快,農業農村發展再上新臺階,發展基礎活力明顯增強,呈現出農業穩定增長、農民持續增收、農村面貌改善的良好局面,為農村全面小康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任宗哲說。
中國延安干部學院黨性教育教研室主任王健說,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一帶一路”、“經濟新常態”以及“供給側改革”等重要論述,正是延安精神的生動體現。這些重要論述為我國經濟改革和發展明確了目標,指明了方向,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了堅實基礎。
新型城鎮化激發經濟增長新動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圍繞人的需求開展的棚戶區改造、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等加快推進,拓展了新的內需空間,激發了新的增長動力,有力支撐了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在西安售賣生鮮蔬菜已10年的陜西省涇陽縣農民第五夫婦今年在西安買了房。今年初,陜西省西安市政府出臺買房入戶政策。這讓原本打算過兩年帶孩子回老家的第五夫婦,重新點燃了在西安繼續打拼的熱情。
城市吸納農村轉移勞動力,過去主要以制造業和基建投資為平臺,最近兩年則轉向由服務業來帶動。7月1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16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7.4%,比2012年末提高4.8個百分點。城鎮化成為社會轉型發展的重要標志。
“新型城鎮化是關系現代化全局的大戰略,是最大的結構調整,事關幾億人生活的改善。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穩定發展的強大引擎,億萬農民將更加充分地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介紹說,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課題組開發了中國城鎮化率分析預測系統。根據該系統預測,“十三五”期間我國城鎮化將穩步推進,2018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將超過8億,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3%,未來五年城鎮化持續發展的態勢不會改變。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史育龍認為,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實現新舊動力轉換是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關鍵。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能夠從供需兩側同時發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全面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發展注入強大的新動力。
“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鼓勵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定居,改變了大量勞動力在城鄉間鐘擺式往復流動的就業模式,既有利于滿足企業穩定用工的需求,又能顯著優化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要素的配置,為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創造條件。從長期看,新型城鎮化還能加快人力資本提升步伐,為經濟長期發展提供有效支撐。”史育龍說。
創新及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源泉。城市群、國際大都市等正是基于其多樣化、高密度的人口和現代化的基礎設施系統,顯著提高了社會資源密度,才成為創新的主要發源地和支撐經濟發展的關鍵區域。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任保平認為,新型城鎮化把人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圍繞人的需求配置社會公共資源、基礎設施系統、信息和資本等,能夠營造更好的創新生態環境,激發創新活力,促進創新行動。
深化改革帶來發展澎湃動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原所長、學部委員汪同三認為,在社會主義社會,由于社會制度具有優越性,生產力顯得更加活躍、更具革命性,對生產關系適應性調整的要求更高。正是基于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科學論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明確了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主要領域“四梁八柱”性改革全面鋪開,如期搭建起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體框架。“改革為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提供強大動力。改革的持續深化,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為我國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使我國快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經濟增長第一大動力源,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汪同三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宏觀經濟政策穩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與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配合,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中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中國進入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為主要特點的經濟發展新常態。在經濟增長傳統動力減弱的新形勢下,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必須挖掘新動能、激發新動力。任保平表示,深化改革為經濟發展帶來澎湃動力。“當前,國有企業、財稅金融、科技創新、土地制度、對外開放、文化教育、司法公正、環境保護、養老就業、醫藥衛生、黨建紀檢等領域的改革正加速推進,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通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有效提高供給質量,更好滿足人民需求,解決重大結構性失衡問題,為發展注入了強大正能量。從近年的經濟運行看,經濟穩中向好的態勢更加明顯。這說明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正在加速積聚,中國經濟穩中求進、行穩致遠,發展前景光明。”
“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興經濟體,中國經濟穩中向好態勢更趨明顯,經濟增長穩定性逐漸增強。”任保平認為,一帶一路為中國和全球共同發展帶來巨大機遇。在世界經濟發展困難增多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繼續在引領世界經濟增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他同時提出,國際上,世界主要經濟體仍未擺脫以擴張需求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后遺癥的傳統思維。為此,我們應未雨綢繆,科學防范,做到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在國內,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可放松。“因此,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唯此,中國經濟才能贏得更加平穩有序的增長空間,爭取更大的發展主動權,繼續堅持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寓中國發展于世界繁榮發展之中。”任保平說。
- 下一篇:中國經濟持續向好 改革穩字當先
- 上一篇:關注丨國際社會持續看好中國經濟增長
- 油價跌勢“崩盤”!11月24日調整后92號汽油,11月25日麥價如何?
- 點燃數字引擎!2024滬港數字經濟協同高質量發展論壇在江橋舉行
- 順豐沖刺港股IPO,10月旺季營收勁增高達241億元
- 因提供誤導性信息,聯儲證券經紀人被罰!3家券商經紀業務5天共收5張罰單
- 世界鋼鐵協會:10月全球粗鋼產量為1.512億噸 同比提高0.4%
- 臨高開展創業成果展示交流會
- “持續是一種信仰”中國太保壽險2024年藍鯨協會年度峰會圓滿召開
- 業績增速連年下降,航空工業、中國電科的供應商今日申購 | 打新早知道
- 助力中小企業加快對接資本市場,“文化+科技”行業最新政策培訓會舉辦
- 人保健康:因傭金數據不真實等被罰22萬元,年內收多張罰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