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專家率先發現寨卡病毒“克星” 受國際關注
記者26日獲悉,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陸路、姜世勃研究團隊與復旦大學附屬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和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團隊,合作設計的“多肽類病毒滅活劑”可有效殺滅寨卡病毒,阻止其感染孕鼠及其胎兒,對研發防治寨卡病毒感染的藥物有重大意義。這項成果26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引起世界醫學界關注。
據悉,寨卡病毒是一種有包膜、蚊媒傳播的病毒。1947年,該病毒首次在烏干達的恒河猴體內分離得到。2007年以前,該病毒只零星感染人類,但2007年后人類出現爆發感染。截止2017年3月,全球約80多個國家或部落報道了該病毒的感染。為此,世界衛生組織將南美地區發生的寨卡病毒“爆發式傳播”宣布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據姜世勃教授介紹,寨卡病毒感染人類,通常只引起低熱、斑丘疹、關節疼痛、結膜炎等癥狀;但如感染孕婦,可能導致胎兒腦部先天性發育畸形,產生小頭癥等;同時該病毒也是導致低熱、斑丘疹、關節疼的古蘭-巴雷綜合征誘發原因之一;已有實驗證明,該病毒如感染雄性小鼠,會導致其睪丸受損,甚至不育。
姜世勃坦言,目前,全球并無可有效防治寨卡病毒感染的疫苗或藥物,且現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寨卡病毒的小分子藥物和抗體藥物。他指出,比小分子藥物更安全、比抗體藥物成本更低的多肽類藥物是新興藥物的研究方向之一。
據了解,兩年前,陸路、姜世勃研究團隊首先對寨卡病毒E蛋白的序列進行分析和研究,成功地研發出了一種能夠滅活寨卡病毒的多肽候選藥物(Z2)。研究人員發現該多肽可與寨卡病毒的表面蛋白結合,最終使病毒失去感染活性。體外細胞模型及體內動物模型上的實驗結果亦顯示Z2多肽可較好地抑制寨卡病毒的感染。
之后,研究人員進一步研究發現,Z2多肽具有穿透胎盤屏障的能力,不僅能夠降低寨卡病毒感染孕鼠血清中的病毒滴度,還能顯著降低胎盤和胎兒寨卡病毒的感染率,阻止寨卡病毒的垂直傳播。此外,該多肽滅活劑對孕鼠及胎鼠均表現出較好的安全性,有望發展為可防治寨卡病毒感染的新型藥物,尤其適用于孕婦等寨卡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據悉,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于玉鳳、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鄧永強和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鄒鵬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復旦大學陸路研究員、姜世勃教授及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秦成峰研究員是共同通訊作者
- 中醫藥已成為參與全球衛生治理和助力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重要力量
- 用好小柴胡,少去找大夫!掌握10個經典用法,或能成為半個醫生
- 看跨國藥械企業如何用創新方案踐行中國承諾 | 聚焦進博會
- 七國數據統計發現:男性和受教育程度高的未婚者抑郁風險更高
- 63歲女子吃降壓藥7年,卻腦出血離世!醫生:她犯了3個致命錯誤
- 三高、失眠“怕”這菜!抗炎癥、提高免疫力、強身體,常吃好處多
- 央視曝光:這種床墊含1級致癌物!用越久越危險,家里有的趕緊扔
- 復旦兒科攜手華東理工成立兒童健康社會工作聯合研究中心
- 安徽省胸科醫院巡回醫療隊:守望相助 共繪健康藍圖
- 乙肝疫苗技術轉讓35周年,默沙東再赴“進博之約” | 聚焦進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