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生態農業+鄉村旅游”助脫貧


近年來,洞口縣毓蘭鎮以半江3A級風景區為龍頭,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調整結構、挖掘特色、打造品牌”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拓寬貧困人口就業增收渠道。該鎮山陽村發揮毗鄰半江風景區的優勢,引來半江源頭活水發展生態漁業加快脫貧攻堅步伐。
“每天清晨沿著垂釣漁場轉一圈,心里才踏實,已經變成了我的習慣。”半江生態漁業有限公司的負責人王長江告訴中國網記者。王長江今年40歲,三年前他還在鎮上從事建材批發。“特種魚養殖和休閑垂釣大有可為,我覺得可以利用半江的生態旅游優勢再拼一把。”2015年,王長江在偶然與朋友在外地休閑垂釣中發現生態養魚蘊藏的商機,他馬上把想法與三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并很快達成共識。“之所以選擇在半江生態旅游風景區入口建設漁場,是因為看中了這里便利的交通、水利條件。項目水源地半江水庫無污染,山泉水四季長流,為特種魚養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當年9月,經過反復考察論證后,他們租賃了該鎮山陽村九狼丘連片200畝土地,投資200余萬元建成集特種漁業養殖、觀光垂釣漁場和休閑旅游接待等為一體的生態養魚基地。
為適應消費市場的變化,公司建設了占地3500平方米的生態養殖魚塘,魚塘周邊環境進行綠化、美化,增加了休閑設施,設置垂釣區。魚塘內不僅放養了“四大家魚”還有桂魚、財魚、中華鱘、叉尾鮰等特種魚,供游客及垂釣愛好者觀賞、休閑垂釣。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公司打破傳統漁業注重養殖銷售的單一模式,向休閑垂釣、農家樂、生態農莊,觀賞魚交易,特色水上服務等休閑漁業的轉變。今年以來,公司推廣“合作社+公司+貧困戶”的多元股份合作模式,保障合作社、貧困人口在產業發展中獲得雙贏,有效推動了“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的融合。目前,該基地四通八達的車行通道及納蔭、垂釣、親水的步行綠道已經成型,途中還設置有親水平臺和水中亭榭,給游客提供一個宜人樂陶的水上樂園。
“我們養的是會‘跳’的生態魚,撒網下去,活力十足的魚紛紛往岸上跳,很受消費者青睞。端午節前一天就賣出3000多斤成品魚,供不應求。”王長江介紹,為了養好會‘跳’的魚,公司常年聘請技術專家指導,經常參加省市組織的學習考察,借鑒外地生態養魚的成功經驗,并推廣應用。在日常管理上更是下足了功夫,公司常年以0.3元一斤的價格收購周邊13個貧困勞力從田間地頭收割來的青草。“青草中含有大量的中草藥,不僅可以增強魚的抵抗力,還提高了品質。” 王長江告訴記者,下一步他打算繼續擴特種魚養殖,再發展150畝有機生態園和200畝農業觀光區,以漁業基地為載體,對外開放休閑垂釣,依托半江風景區旅游的升溫,將半江生態漁業打造成一個集休閑、娛樂、垂釣、體驗農家生活于一體的好去處。讓更多地人品嘗到原生態的“跳”魚,讓更多的人來這里休閑、垂釣,從而實現自己的養魚致富夢想。
- 下一篇:保險業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
- 上一篇:十萬大山植物標本館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