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陽秋蟲兇猛 當心這些常見病
夏秋之交,中青年也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人群。
醫學指導: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兒科副主任沈振宇副教授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陳正賢教授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大內科主任、風濕免疫科主任黃建林主任醫師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皮膚科主任吳良才副主任醫師
秋風漸起,雖然廣州依舊一派夏日景象,但早晚涼爽的風提醒著人們,秋天已至。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走訪醫院的呼吸科、皮膚科、耳鼻咽喉科、風濕免疫科、兒科等專科,發現從立秋以來,多種秋季常見病的患者逐漸增多。秋陽、秋風、秋蟲,是讓患者中招的罪魁禍首。專家提醒,夏秋交替時天氣波動,體弱者要注意多喝水、多休息,做好防范。
風濕免疫病
“欲哭無淚”口舌干?
警惕“干燥綜合征”
“如果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感到口眼舌干燥,要警惕‘干燥綜合征’的可能。”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大內科主任、風濕免疫科主任黃建林主任醫師指出,該病是一種主要累及外分泌腺體的慢性炎癥性自身免疫疾病,發病年齡多在40~50 歲,且此病“重女輕男”,男女患病比可達1∶20。干燥綜合征病人因涎腺、淚腺受損和功能下降,往往最先出現口、眼干燥癥狀。
口干嚴重者因唾液嚴重減少導致口腔黏膜、牙齒和舌發黏,需經常喝水。約50%的患者出現多個難以控制發展的齲齒,表現為牙齒逐漸變黑,繼而小片脫落,最終只留殘根。還有一些病人可能出現眼異物感、淚少、干澀,嚴重的病人可出現“痛哭無淚”的現象。
由于鼻、氣管及其分支、消化道黏膜、陰道黏膜的外分泌腺體均可受到侵犯,有些患者也會出現相應的癥狀,部分女性甚至會因陰道干燥而不能進行性生活。此外,有些患者會出現骨關節疼痛、腎臟受損引起低血鉀性肌肉麻痹等,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萎縮性胃炎、胃酸減少、消化不良等。
治療要打“持久戰”
遠離煙酒勤漱口
黃建林指出,干燥綜合征治療效果較好,但卻不能“斷根”,一停止治療,癥狀就“卷土重來”。患者要有“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定期到風濕科復診和調整治療方案,積極改善癥狀。平時要保持口腔清潔,勤漱口,減少齲齒和口腔繼發感染的可能。患者要停止吸煙、飲酒。
如果出現干燥性眼角結膜炎,應按醫囑定時滴人工淚液或玻璃酸鈉滴眼液。有關節痛、低鉀血癥及系統損害的患者,則應在風濕科專科醫生的指導下選用藥物治療,避免因免疫反應而引起的組織器官損害的進展。
呼吸疾病
淋雨又吹空調 肺炎魔爪伸向中青年
初秋時節常見的呼吸道疾病主要有感冒、發燒、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青壯年常見的肺炎以及中老年常見的慢性支氣管炎。“最近廣州要么雷雨大風狂作,要么天熱難耐,有些人淋雨后進出空調房,被冷風一吹,就容易生病。年輕人總以為這種天氣下倒下的多是老人小孩,其實恰恰相反。”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陳正賢教授指出,近期他收治了不少中青年肺炎患者。他們具有以下特點:休息不好,接連熬夜加班,免疫力低下,感冒、發燒、咳嗽出現后拖延治療。
陳正賢提醒,年輕人要注意身體,初秋早晚溫差大,空調溫度不要調得太低。建議經常擠地鐵的上班族和辦公室一族,最好隨身攜帶一件輕薄的圍巾或開衫,進入空調溫度較低的地鐵、商場、辦公樓時穿上衣服,避免著涼。
皮膚病
秋陽秋蟲皆兇猛 四類皮膚病高發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皮膚科主任吳良才副主任醫師指出,秋天早晚溫差大,空氣干燥,皮膚變得干燥緊繃,容易“招惹”四類皮膚病。
第一類是皮膚瘙癢癥,多見于皮脂腺分泌減少、皮膚屏障功能較弱的老年人。受干燥天氣的影響,加上外部的刺激,例如洗澡水過熱、頻繁使用香皂或洗衣粉等,就容易發病。
第二類是俗稱“牛皮癬”的銀屑病,表現為皮膚紅斑伴隨大量銀白色的脫屑。
第三類是過敏性皮炎,以青中年為主,且癥狀呈現“秋冬重,春夏輕”的特點。“觸發”過敏性皮炎的,有可能是不潔或含有過敏原的飲食、外界氣候,還有“秋蟲”。秋季蚊蟲活躍,而很多人會趁著秋高氣爽,喜歡到戶外旅游,被蚊蟲叮咬或接觸螨蟲等就可能中招。
第四類是病毒感染性皮膚病。水痘患者從九月份開始增多,且以兒童常見。
最近一段時間,幾乎每天都有帶狀皰疹患者就診。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潛伏”在面、胸、腹、四肢等處的神經節中。當人體過于疲勞或免疫功能低下時,“潛伏”的病毒便被激活,致使神經節發炎、壞死,并順著神經纖維侵入皮膚感覺神經末梢。
皰疹、紅色丘疹多成簇地長在身體的一側,并有一閃而過但反復出現的劇烈灼痛。水皰起初很透亮,表面有小凹陷,隨后皰液變渾、化膿,干燥結痂,痂脫落后留下暫時性的紅斑。大多數人可在兩三周內自行消退。少數癥狀嚴重者需要使用全身抗病毒藥物治療,有些人還會留下永久性的淺疤。
精神減壓能防皮膚病
吳良才強調,預防皮膚病,首先要提高免疫力、減輕精神壓力。飲食要清淡容易消化,少沾煙酒,多吃水果蔬菜,多喝水,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對于銀屑病,換季時要減少長時間的空調暴露,初秋季節最好早晚關上空調,白天確保室內空氣流通。避免因抓撓患處而出現感染。睡眠不足以及精神壓力過大,都易導致該病復發。患者要堅持治療,不能癥狀好了就停藥。
對于皮膚瘙癢,平時不要頻繁洗澡或者用超過40攝氏度的水洗浴。要注意早晚涂抹潤膚乳,必要時,可在有資質的中醫師的指導下,服用養血潤燥、祛風止癢的中藥。戶外旅行要做好防曬,戴遮陽帽,打傘,穿長衣長褲,不去樹林和花園,少去樹蔭下等蚊蟲愛出沒的場所。
對于病毒性皮膚病, 要做好皮膚的清潔護理。民間有用火燒灼皰疹的“土方子”,然而這一做法極有可能導致皮膚被灼傷、潰爛,為后續的治療制造麻煩。
消化道疾病
秋季腹瀉來襲
家長要備好“補液鹽”
從臨床上看,一到換季時,小寶寶很容易上吐下瀉、拉稀、不好好吃奶,小臉兒幾天就瘦一圈。 “拉稀簡單病,兩天要娃命。”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兒科副主任沈振宇指出,家長別以為孩子腹瀉是小事,若應對不當,小寶寶可能發生重度脫水、酸中毒甚至死亡。
一般來說,可引發小孩腹瀉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大類,病毒感染、細菌感染、過敏、胃腸型感冒等均可引發腹瀉。“秋季腹瀉,也就是輪狀病毒腹瀉,是嬰幼兒常見的腸道疾病。”沈振宇說,盡管該病在廣東的發病高峰是每年十一月到來年的一月,但從九月份開始,陸續有孩子中招,以六個月到兩歲的孩子多見。
秋季腹瀉的典型癥狀是“蛋花湯樣”或水樣便,且腹瀉次數多、量多、水分多。家長中有一種說法,“秋季腹瀉比較偏好男孩”。沈振宇指出,其實,腸道病毒對男女寶寶“一視同仁”。不過,由于男孩兒更為好動,且小寶寶愛從地上抓東西往嘴里放,愛吃手指,如果沒有洗凈手,就容易中招。
病毒性腹瀉容易出現多次感染的情況。例如輪狀病毒有七個亞型,孩子被一個亞型的病毒感染后,下次遇到另一個亞型病毒,由于沒有免疫力,還會中招。不過,輪狀病毒、諾如病毒等造成的腹瀉,第二次感染時往往癥狀會輕,一般不會出現嚴重脫水。
寶寶頻繁拉肚子
重點觀察“脫水”信號
腹瀉要重視家庭護理。沈振宇強調,家有嬰幼兒,平時要常備口服補液鹽。腹瀉發生后,首先要密切觀察孩子是否脫水,例如嘴唇干燥、眼窩皮膚下陷、嬰兒囟門凹陷、精神煩躁、呼吸急促等,適當服用低滲性口服補液鹽。還可以服用蒙脫石散止瀉,服用益生菌緩解腸道功能,但要分開用藥,以免蒙脫石吸附其他藥物。六歲以下寶寶不要使用強力止瀉藥。對于病毒性腹瀉,不要輕易給孩子吃抗生素,以免加重腸道菌群的失調,造成腹瀉加重。
沈振宇建議,兩歲以下寶寶要以預防為主,多洗手。在秋季腹瀉的高發期,要暫時回避有咳嗽、腹瀉、發燒、嘔吐癥狀的孩子,以減少感染機會。注射輪狀病毒疫苗對預防秋季腹瀉有一定好處,但這種疫苗需要自費,且孩子如果得過秋季腹瀉,就不需要注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