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哈欠為何傳染 想要忍住不可能
為啥不能忍?
越想忍住欲望越強
打哈欠不是人類專屬,從何時源起也不得而知。日常生活中,從靈長類到貓狗,乃至爬蟲類、魚類都會打哈欠,因此至少可回溯到魚類出現的5億年前了。不過即便哈欠都快打成“化石”了,目前仍沒有科學研究真正能揭秘哈欠為何而打。可以肯定的是,打哈欠普遍被認為是困倦、疲憊、精神不濟的表現,所以,人們在一些場合總要掩飾自己的“頹”,強忍著哈欠不打出來。
不過,據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報道,《當代生物學》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想忍住不打哈欠都會以失敗告終,越是強忍著,渴望反而越強烈。
英國諾丁漢大學認知神經科學教授史蒂芬·杰克森和團隊發現,當看到周圍人打哈欠時,我們強忍著不去附和打哈欠的能力真的是有限。而且,我們這種抵抗的決心越大,我們打哈欠的欲望會越大——無論我們多么努力地抑制,都不會影響打哈欠的欲望。
研究人員招募了36名志愿者,讓他們在觀看打哈欠視頻的同時分別采取兩種心理暗示。第一組是允許自己隨意打哈欠,第二組是要極力忍住不打哈欠。結果,志愿者在第二組打的哈欠數跟第一組相當。有些人的確在有意識強忍著不被傳染打哈欠的過程中成功少打了好幾個哈欠,不過這只是表面現象,如果將其強忍住的哈欠的次數也算在內,那么兩種情形下總的打哈欠的數量相差無幾。但研究人員也表示,打哈欠的欲望在兩次實驗中出現了顯著變化,越是想忍住哈欠,打哈欠的欲望越是強烈。
打哈欠沖動因人而異
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員還發現,打哈欠的沖動因人而異!
結果表明,當試圖不打哈欠時,大腦控制打哈欠等行為的初級運動皮質區變得緊張。每個人皮質層的“興奮性”影響著打哈欠的沖動。每個人大腦皮質興奮性和主要運動神經系統的生理抑制決定其模仿打哈欠的沖動程度,從而導致個體差異。在臨床上,這種模仿癥還與皮質興奮增加、生理抑制減少相關的疾病有關,例如癡呆、自閉癥等疾病。這一結果可能有助治療癡呆癥。史蒂芬教授認為,這一發現有助于深入了解運動應激性和模仿癥之間的關聯,從而為癲癇、癡呆、自閉癥等疾病提供新的線索。據調查,病重的人很少打哈欠,精神病患者幾乎從不打哈欠。對此尚不能予以確切解釋。
“癡呆癥患者的癥狀之一就是易受他人打哈欠傳染,而且一打就停不下來。”史蒂芬教授說,“如果我們知道皮質興奮性導致神經紊亂的機理,我們就有機會逆轉它。我們正在尋找潛在的非藥物、個性化治療方法,例如利用TMS經顱磁刺激技術調控大腦神經網絡中的不平衡。”
為啥還傳染?
看到別人打哈欠自己莫名其妙也會跟一個,這種效應讓人“不明覺厲”。許多理論關注哈欠的傳染性,據每日科學網的數字,大約50%的人看到別人打哈欠也會打哈欠作為回應。至于這種傳染性由何而來,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生物鐘說
部分研究人員猜想打哈欠也許是原始人為了保證統一作息而采取的一種交流形式。我們常常在疲倦的時候打哈欠,所以有一種觀點認為它使人們的生物鐘趨于一致。“哈欠的信號作用很可能是為了統一社會群體的行為,使他們能在差不多一致的時間入睡”,來自瑞士博尼爾大學的克里斯蒂安·赫斯表示,當人們的行為一致時,一個團體往往能夠產生最高效的合作機制。
模仿說
英國諾丁漢大學發布的新聞公報說,被哈欠傳染屬于一種“模仿現象”,即不由自主地模仿他人的行為或語言、機械重復特定動作或語言。這種模仿特性也是原始人融入集體的一種表達方式,通過模仿同樣的動作來表達共同屬性,就可以避免樹敵。這種模仿行為不僅僅局限于人類,狗狗和猩猩同樣也有這樣的傾向。據英國的科學研究,除了人類,猴子打哈欠也可以讓身旁同類打哈欠的次數提高。
同理心說
英國利茲大學科學家卡特里奧娜·莫里森博士表示,傳染性的打哈欠跟同理心有著密切的關系。傳染性地打哈欠被認為是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學會的進行社會交流表達同情的一種方式。
莫里森博士發現,那些容易同情別人的人打哈欠的幾率是那些社交技巧不高的人的三倍,而這一結果表明,打哈欠有著明顯的社交功能。有40名心理系學生和40名工程系的學生共同參與了莫里森博士的試驗。心理系學生是擅長表達同情心的代表,而工程系學生在這方面則顯得木訥一些。實驗的結果顯示,在觀看打哈欠的視頻過程中,心理系的學生平均伴隨打哈欠5.5次,而工程系學生平均打哈欠僅1.5次。
除了打哈欠以外,其他行為也會傳染,比如笑、清嗓子、抓癢等,這都被認為是為了與周圍社交環境一致所呈現的反應。
保持清醒說
美國科學家提出了打哈欠傳染的另一種可能性:打哈欠其實是一種提醒人們保持清醒的生理機制。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花了幾個月的時間觀察44名學生,研究他們打哈欠的原因,以及他們在被傳染打哈欠時會發生什么事情。結果他們發現,打哈欠能夠給大腦降溫,從而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
通過對試驗者體內激素變化的研究結果顯示,當人們打哈欠的時候,他們所吸入的空氣能夠使鼻腔血管的溫度下降,從而使得較低溫的血液輸送到大腦。而大腦在低溫的刺激下,能夠保持清醒的狀態和良好的運作功能。因此,研究人員相信打哈欠之所以具有傳染性,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獲得的一種保護機制,為的是使得整個群體能夠保持清醒和警惕。
表情敏感說
日本東北大學的研究發現,對于表情識別敏感度越高的人,受打哈欠傳染的可能性越大。研究人員讓志愿者觀看打哈欠視頻來觀測他們被傳染打哈欠的可能性高低。然后針對打哈欠過程中的4個階段的表情,準備了60張照片,讓志愿者辨認其中哪些是打哈欠的表情。在排除外界變量影響的前提下,實驗發現,對表情識別越敏感的人,越容易被打哈欠傳染。
另外研究也表明,傳染性的打哈欠最早出現在學會識別他人情緒的孩子身上(大約4歲-5歲),而那些患有憂郁癥的孩子在觀看他人打哈欠的影片時則很少打哈欠。
- 下一篇:早教,別劃歪了“起跑線”
- 上一篇:每天玩王者榮耀6小時的他凌晨突然心梗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