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炒蛋”,怎么不該感動?
一則番茄炒蛋的廣告片,看下了我的淚來。
兒子在美國,想招待朋友,做道中國菜吧,可是連最簡單的番茄炒蛋都不會。一著急想到了媽媽,老媽用語音說不明白,直接到廚房拍了個演示視頻。按說這也沒有啥,片子結尾時候交代:兒子忘了時差,媽媽是凌晨4點多爬起來炒的雞蛋。
為什么我會掉淚?因為片中媽媽的做法,太典型了。我前一陣兒體檢出胃有點不好,不小心發到朋友圈,兩秒都不到,我媽的語音馬上就發過來了:“我上北京給你做一陣兒飯去!”跟片里的做法如出一轍。
母子連心,不分晝夜。媽媽遇上事孩子大大咧咧的或有之,孩子遇上事媽媽不往心里去的,在我近40年的人生經歷中,幾乎沒見過。
網上有大量的批評,說這母親太嬌慣孩子,弄不清各自的邊界;這孩子連炒雞蛋都不會,這是教育的失敗;不會炒你不會百度嗎?深夜折騰父母,媽寶男……這些話都有道理,但是,我覺得,如果您把“番茄炒蛋”當成一個隱喻,比喻人生突如其來的難,再來看這片子呢?
你會炒雞蛋,你連佛跳墻都會做,但你沒有遇到無法克服的危機、無處抓撓的時候嗎?西方人突然遇上事兒了,脫口而出:“我的上帝!”中國人張嘴就是“我的媽呀!”這不是不夠獨立,這是一種深層心理結構、一種歲月沉淀下來的集體潛意識。
我并不是說,有危機,讓媽解決。你不是嬰兒,媽媽不是保姆,各自有各自的人生命題和責任,互相代替不了;更何況,進入現代社會以來,媽媽未必有孩子懂得多、能力強,真按媽媽指的道走,對孩子的發展未必有利。然而,奮斗時,我們往往需要慰藉,需要情感底座。“有時是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在安慰”,這句醫學銘言這里照樣適用。媽媽想對孩子好的心,更是不該指責。
我認識一位京劇名家,得了惡疾,他的狗也得了。他把好藥給狗吃,自己吃普通的。問其故,他說,這狗是母親留下來的。它走了,母親在世間的痕跡就沒了。
火車就要開了,朱自清的父親費了大勁、爬上爬下去買橘子。在解決具體問題上,這種做法看似很笨拙:孩子準渴嗎?他不能自己買去嗎?——然而,這就是愛啊。
- 下一篇:推進食品快檢 守護舌尖安全
- 上一篇:給肥胖的心臟也“減減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