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全科醫生不能單靠制度激勵
在民聲民意的推動下,全科醫生“成建制”工作走上了制度建設的快車道。《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出臺,從制度層面對其進行了完善與激勵。而全科醫生事業能否真正達到人民的期待,還至少需要兩方面的工作。
首先,需要萬眾合力提高人氣。全科醫生的人氣缺在兩頭,一頭是醫生,一頭是患者。醫生一頭,人才是缺乏的,這也是國務院頒布出臺《意見》所針對的問題。在人們的傳統意識里,越基層的崗位越艱苦,卻因為遠離上層關注而越沒有上升空間。即便《意見》在薪金、職稱等方面做了很大的傾斜,但身在基層的社區醫院始終在晉升通道、學術視野方面鞭長莫及。因此,念了5年醫學專業的本科,或9年的醫學博士之后,努力擠進實力雄厚的三級大醫院在很長一段時間仍會是擇業的主流。
退一步講,即便這些按規培養、完成培訓的學生愿意填補全科醫生的數字缺口,但醫療科學是一個經驗性科學,學生歷練為老師還需要更多的病例以及時間。這與患者一頭的人氣缺乏是互為因果的,患者越少、經驗越缺乏,醫術越不被信任,結果是患者更少。社區的全科醫生是不是真能看好病?會不會診斷錯誤?這個盤桓在公眾潛意識里的疑慮,制度解決不了,但卻是人民健康之路上最大的障目之石。此前,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院長顧晉建議,嘗試通過醫保報銷杠桿,即不同的報銷比例引導病人向社區去。這一做法的有效性還有待實踐檢驗。
其次,要提高信息暢達率。吳浩委員在此前表示,社區醫生是為患者提供“連續固定”的服務的,其中“連續”所仰仗的就是信息的暢達和連續。例如病人有哪些病史、做過哪些手術,甚至用過什么藥、生活習慣如何等,這些信息如果可以如銀行存取款記錄一樣,形成一個“健康賬本”,并且被所有的醫療系統調用,將能提供對患者最全面的健康管理。而這一點的完成,還需要醫患之外的更多合力,包括信息科技領域、金融投資領域甚至人工智能領域。事實上,美國從小布什時代就開始推動衛生信息系統的構建,并于奧巴馬時代撥款200多億美元用于實施《衛生信息技術促進經濟與臨床健康法案》,促進更多的跨界合作。而在我國,基層醫院除了位于城市的社區之外,還遍布于廣大的偏遠地區,甚至是老少邊窮地區,如何讓醫療信息之網做到無縫覆蓋,任重而道遠。
- 中醫藥已成為參與全球衛生治理和助力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重要力量
- 用好小柴胡,少去找大夫!掌握10個經典用法,或能成為半個醫生
- 看跨國藥械企業如何用創新方案踐行中國承諾 | 聚焦進博會
- 七國數據統計發現:男性和受教育程度高的未婚者抑郁風險更高
- 63歲女子吃降壓藥7年,卻腦出血離世!醫生:她犯了3個致命錯誤
- 三高、失眠“怕”這菜!抗炎癥、提高免疫力、強身體,常吃好處多
- 央視曝光:這種床墊含1級致癌物!用越久越危險,家里有的趕緊扔
- 復旦兒科攜手華東理工成立兒童健康社會工作聯合研究中心
- 安徽省胸科醫院巡回醫療隊:守望相助 共繪健康藍圖
- 乙肝疫苗技術轉讓35周年,默沙東再赴“進博之約” | 聚焦進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