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看臨沂系列報道(五)費縣:將精神之鈣植根于美麗鄉村
“三同”教育勞動基地 劉蓉娜/攝
國際在線生態中國頻道報道(王海霞 劉蓉娜):沂蒙文厚,精神方大。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區域產生一種特色文化,這種特色文化反過來塑造這里的人們。這些年,沂蒙精神像烙印一般烙進了每個沂蒙人心中,“三同”教育基地遍地開花。在費縣就有這么一個村子,創新“三同”教育模式,將美麗鄉村建設同黨性教育相結合,深挖當地歷史、生態、民俗、紅色、農耕等文化資源,以文化為靈魂,以美麗鄉村建設為軸心,帶動鄉村旅游發展,實現了鄉村振興良好開局。這個村子就是費縣五圣堂村。
五圣堂村 劉蓉娜/攝
五圣堂村,因明清時期有座供奉著儒家五大圣人(孔子、孟子、曾子、子思、顏回)的廟堂而得名。村內紅色資源豐富,1941年8月上旬至11月,抗大一分校學員曾在該村駐扎,當時學員在該村千年漢柏下學習與訓練,用他們的話說:“識字就在背包上、寫字就在大地上、課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蓋上”,抗大老學員傅泉曾先后3次到此尋根溯源。為更好的弘揚紅色文化,五圣堂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恢復建設了抗大一分校駐地舊址,建設石頭院落1處,還原了當時抗大學員的場景,現已成為紅色教育示范點。
“三同”教育勞動基地 劉蓉娜/攝
基于五圣堂的紅色根基,自主來此進行紅色教育的組織越來越多,以此為契機,借助美麗鄉村優勢,2014年開始打造“三同”教育基地,在發展過程中,引導群眾大力發展特色民宿式的“三同”教育示范戶20多家,可同時容納100多名學員入駐,黨員干部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讓紅色精神、紅色文化可觸、可感。通過開展“三同”教育,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也增加了群眾收入。據了解,基地自成立運營以來,已接待國家、省市各級黨校培訓班100余批次6500多人。
“三同”教育活動掠影 劉蓉娜/攝
一位曾來此開展“三同”教育的同志對革命老區的村容村貌有了新的認識,他談到,由于臨沂是沂蒙山區,在我們的印象中,應該是老少邊窮地區,交通不便,人們非常貧窮,經濟比較落后,思想觀念也比較守舊。通過“三同”教育活動,提升自身黨性修養的同時,對臨沂市、臨沂人民有了新的認識。村村通上了寬敞的馬路,農家小院高低錯落有致,有的民房雖然看上去古老,但干凈整潔;人民的穿戴、言語也都很時尚,無不透漏出社會主義新農村人民應有的氣質,人人都有手機,家家戶戶都能看上有線電視,大部分農民都買了汽車,豐收的果實映紅了山坡,人民都喜氣洋洋,安居樂業。
“三同”教育活動掠影 劉蓉娜/攝
隨著“三同”教育的鋪開,五圣堂村依托紅色資源和生態資源優勢,積極做起了旅游扶貧文章,通過爭取上級扶貧、農業、旅游項目資金,改造提升農家樂,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帶動有勞動能力貧困人口35人實現脫貧,其中,農家樂吸納12名貧困人員從事農家樂務工,月收入1500元;15名貧困婦女通過制作虎頭娃娃、香荷包等手工藝品,月收入1200元;8戶農戶通過開展果品采摘旅游,實現增收2000元。現如今,五圣堂村由昔日“山門緊閉、山道彎彎”的小山村蛻變為生態優美、環境和諧的富裕村,已于2017年實現整村脫貧。
黨性教育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精神之鈣不僅補給了黨員干部,也深深地植根于鄉村發展之中。在臨沂,一個個紅色鄉村正逐漸振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