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行一萬步”真的好嗎?專家:切不可盲從
那么,每天走一萬步的說法,到底是否科學呢?走路適合哪些人群,不同的人群每天的步數有何差異?有沒有簡單的方法,可以幫助自測呢?實際上,專家們都認可走路運動的好處,它適用于大部分的人群,但是由于個體具有差異性,切不可盲目追求“一萬步”的目標。
調查:走路走出的“傷痛”
陳先生每晚都有飯后散步的習慣,他和愛人要沿著公園來回走四五圈,直到微信上的運動步數顯示1萬步以上,才覺得完成了目標。“每天會看看朋友走了多少步,大家會互相點贊。”陳先生說,有時候他走了3萬步,就能收到特別多點贊,還能占領朋友圈的封面,感覺很開心。
然而,就在最近,陳先生感覺膝蓋有些小刺痛,晚上“暴走”回來后,情況就更加嚴重了,小腿繃緊,膝關節疼痛得更厲害了。陳先生到醫院就診才發現,自己患上膝關節滑膜炎。原來陳先生本身肥胖,年齡也偏大,因為每天的走路步數過量,長期積累下,導致了膝關節受傷。
38歲的楊先生,因血壓高等身體問題到醫院就診,醫生說他的體質偏胖,要適量運動。“醫生說以我目前的情況,只需要走5000步的運動量就夠了。”楊先生說,醫生還特別叮囑,他不適合跑步。聽了醫生建議后,楊先生將花4000多元買回來的跑步機,以20元低價處理了。
實際上,在生活中,“暴走”受傷的案例,并不在少數。記者從佛山市中醫院了解到,在骨科門診經常會碰到因為暴走導致關節疼痛的患者。此外,還會有一些暴走誘發心肌梗塞、腎功能衰竭等,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的情況。
據醫生介紹,長期暴走容易引起關節滑膜炎(髖、膝、踝關節)、半月板損傷、軟骨損傷、骨關節炎等。
佛山市中醫院院長、運動醫學專家劉效仿教授表示:“走路運動確實是一種很好的鍛煉方式,也是一種比較簡單的運動方式。”他表示,走路運動是一種有氧運動,適合于絕大部分人群,但要適可而止。
資深運動教練曹俊君表示,從運動的角度來看,只要是正常的健康人都適合走路這項運動。“除關節有損傷的人群,還有身體有特定疾病的人不適合外,多數人都是適合走路的。”
從生理研究看,8500步或9000步更為科學
佛山市中醫院院長、運動醫學專家劉效仿教授
據劉效仿介紹,“日行一萬步”的說法來源于日本。早在20世紀60年代,日本就成立了漫步(萬步)俱樂部。此后,有科學研究發現,一個中等身材的中年日本男人走1萬步大致相當于消耗300千卡的能量。2000年以后,日本政府厚生勞動省在“打造健康身體的運動標準”計劃中,也呼吁日本民眾每天行走1萬步。
他表示,“日行一萬步”并非是嚴格意義上的健身運動標準。即便在日本,作為該活動最早的倡議者波多野義郎教授也曾表示,從生理研究的結果來看,其實日行8500步或9000步更為科學,只是1萬步更便于人們記憶。
“步行和其他運動一樣,重要的是保證足夠的強度和運動時間,才有健身的作用。”劉效仿說,究竟要走多少步,存在個體差異,身高、體重、步行速度以及消耗的能量都不一樣。因此,步數也很難有一個嚴格的標準。
“一萬步”,它更多是為了方便記憶
資深運動教練、多屆健美冠軍曹俊君
擁有33年的專業執教經驗的曹俊君,曾獲多次粵港澳健美冠軍,他是佛山健身圈的名人。他表示,“每天一萬步”的說法,并非真的需要每天走1萬步,它更多的是方便記憶,提醒大家每天要有一定的運動量,達到身體健康的目的。
“這和大家經常聽到的‘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一樣,并不是說吃完飯就一定要走100步。”曹俊君表示,這兩句話都只是提醒大家要運動,加強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這樣才能讓身體更健康。
關注
路怎么走?這里有答案
1.不同人群的運動量有差異
針對不同人群的步數差異,曹俊君同樣也表示要根據個體差異而定,還要結合年齡、體重、運動的目的性等來決定。“一般情況來說,如果是退休的老人,每天5000步以內,如果是年輕人每天1萬步的量,大約走上四五十分鐘就夠了。”
那么,如何了解走路運動的步數是否適宜呢?對此,曹俊君表示,可以根據心率來調整運動強度,有個簡單的計算公式:有效運動心率=220-(年齡數),然后將數值分別乘以60%和80%,要控制在這個區間段。
舉個例來說,假如有人想通過走路運動減肥減脂,他是20歲,通過公式計算1分鐘的心率在120次到160次之間,他在運動的過程中要達到這個數值,才有達到減肥減脂的目的。
此外,對于走路來說,他表示:“一般來說,正常人花1個小時走的路程是4~5公里。如果想要達到一定的運動效果,就要有一定的運動速度,要比普通的步速快一些,比如1小時走7~8公里。”
2.走路快慢 效果各不同
劉效仿表示,走路時不同的快慢走法,效果也各不相同。據他介紹,根據速度的不同,依次分為散步、走路、快走、暴走、競走等。
其中,最慢的走法是散步,它的步伐、動作較隨意,速度比一般走路還慢,每小時走3.5公里左右。“它對運動健身效果不佳,適合年齡較大、行動不便但可行走者等。”劉效仿說。
第二種速度是走路,步伐依個人習慣速度行走,呼吸不受影響,每小時走4~4.5公里。“運動健身效果要看行走的時間長短而定,30分鐘以上達到輕微運動量。”
第三種速度是快走,是步伐比一般走路時較大些,每小時能完成5.6~6.5公里。“快走速度較快,手臂的動作也會自然增加,呼吸感覺較明顯,可以輕易達到每日運動強度的標準和目的。”他表示。
劉效仿介紹,比快走速度更快的叫暴走,每小時能完成6.5~7公里。一般人很難長時間堅持,要視心肺能力及肌耐力進行調整。此外,還有最后一種是競走,通常都是專業運動員練的。
劉效仿表示,值得提醒的是,走路運動前,還要充分地熱身,并且要選擇合適的運動鞋,鞋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鍛煉效果,建議要選擇輕便、透氣性好、鞋底有彈性等。如果長期穿不合適的鞋子進行鍛煉,腳還容易出現水泡、疼痛、腳氣等問題。
專家:自測走路對身體的影響
那么,如何判斷走路的步數和時長對自身適宜呢?
曹俊君教了一個簡單的小方法,就是走完后,感覺整個人都精神了,身體很舒服就比較適宜。“在走路或跑步后,補充能量,洗完澡,睡個好覺,第二天起來感覺很精神,說明運動量是相對適宜的。如果第二天起床,感覺渾身肌肉脹,精神不太好,比較疲勞,有可能是運動過量了。”此外,他還表示如果運動過量的話,睡到半夜,可能會出現小腿抽筋的情況。
曹俊君表示:“如果運動后,出現腳跟疼、小腿拉得很緊、膝蓋不舒服,有小刺痛的感覺,就有可能是運動過度或者是跑步、走路的姿態不正確造成了肌肉拉傷。”他表示,出現這些情況,要進行按摩或是減輕運動量,也可以休息觀察幾天,等身體恢復了再運動
- 下一篇:藥物大多與“酒”不合
- 上一篇:“大長腿”為什么好看?研究揭秘男性腿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