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增長處于增長動能累積上升階段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鄭江淮教授發布的“中國經濟增長動能指數報告”將中國經濟動能分解為兩個系列,一個系列是將經濟動能分為兩個方面:常規動能和新動能,另一個系列是將經濟動能分為三個方面:供給側動能、需求側動能和結構轉換動能。研究顯示:2001至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總體上仍處于增長動能不斷累積上升階段,但是2013年以來動能指數增長率轉為下降。
中國經濟的“常規動能”指數增長率從2004年之后總體上處于下降的態勢。相比之下,“新動能”指數在2002-2008年、2012-2016年期間與“常規動能”指數交替變化。2008年前后,“新動能”指數呈現出先降后升的變化趨勢,兩者相比,可以說中國經濟增長中“新舊動能”轉換在持續進行中。
由人力資本密集度、創新驅動構成的供給側動能于2008年開始進入上升通道,由此帶來了生產率增長的潛在空間。但需求側動能2004年以來總體上處于低位徘徊,沒有呈現出中國人均GDP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預期的內需爆發式增長。
結構轉換動能則呈現出不同的走勢,資源再配置動能、資本深化動能與全球價值鏈攀升動能持續上升,代表三次產業結構轉變動能2011年起進入下降階段,出口產品的創新升級動能從2013年起由升轉降,開放發展動能由強轉弱。說明中國經濟增長的動能增長在結構上已經轉換到要素、企業、居民等微觀主體動能上,這些微觀主體動能持續增長,應成為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順利過渡到高質量發展、跨越中等收入發展階段的戰略取向和政策導向。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劉瑞翔教授根據世界投入產出表等數據,構建了垂直專業化分工等一系列指數,測度了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我國各產業部門在國際分工的參與程度、在全球價值鏈中所處的分工位置以及各產業部門的出口競爭力,并根據所得到的GVC系列指數分析了當前中國面對的外向型經濟形勢及其應對。研究表明:全球價值鏈在中國經濟發展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經濟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工中大致處于中游地位,2005年以來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逐步提升,但中國經濟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參與程度呈現出下降的趨勢。
從三次產業看,農業出口具有顯性的比較優勢,但2008年以來呈現快速下降的趨勢;制造業的出口具有顯性比較優勢,但近年來優勢增長并不明顯,呈現出“先上升再下降”的倒U型趨勢;服務業出口具有顯性比較劣勢,無論是傳統貿易還是中間產品貿易,國際競爭力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分析期間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
中國外向型經濟對歐美發達地區國家較為敏感,但影響力并沒有得到同步提升,說明中國外向型經濟對歐美發達國家存在依賴。此外,中國經濟在發展中國家影響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對于亞洲周邊國家影響力反而有所下降。
因此,中國要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有所作為,就必須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要抓住全球價值鏈重構的機遇,繼續加強與發達國家合作,加強對周邊國家的經濟聯系,擴大自身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能力。要通過技術能力提升和品牌建設等,提升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工位置和地位。
光明日報和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還聯合發布了“東部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調研”2018行動計劃,雙方將從制造強國、科技創新、經濟新業態、綠色發展、開放發展等視角出發,對東部地區的20個市縣的50-100家左右的代表性企業進行聯合走訪和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