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苦”未必因“上火”
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主任中醫師陳翠萍介紹,口苦與脾虛有直接關系,口苦的成因,多由于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濕阻于腸道水分吸收,“一方面由于脾虛失運,屬脾之陽虛而濕盛,另一方面由于腸道肌肉松弛,運轉不足,屬脾之氣虛。”
“不是所有口苦都叫‘上火’。”陳翠萍解釋道,口苦只是脾虛濕氣重的其中一種表現,除此以外,患者還可能會有經常困倦乏力、早上不愛起床、飯后易犯困、頭暈頭痛等癥狀,看起來滿身都是毛病,但到醫院檢查卻又沒發現什么重大疾病。這也許就是“濕、熱、毒”惹的禍!
據介紹,從中醫的角度看,“濕”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病邪之一,中醫有“千寒易除,一濕難去”的說法,換言之,人如果淋雨涉水或在潮濕的環境中,濕氣就會通過呼吸道、皮膚毛孔等入侵體內,在各個臟腑組織之中“安營扎寨”,并“長期居住”。一個人長期被濕氣困擾,濕氣會久蘊化熱,這就是中醫所說的“熱”。身體受熱之后會出現非常多的類似上火的癥狀,如:口干、口臭、口苦、口角糜爛、牙痛、眼睛紅腫、大便不成形等。
陳翠萍指出,“毒”是人體內多余的垃圾,一般因飲食不節、居處潮濕等造成。一旦體內濕熱蘊積,就容易熱盛成毒。“濕、熱、毒”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多人長期被濕熱毒困擾而渾然不覺。“口苦”也并非代表體內就有“濕、熱、毒”,陳翠萍提醒,“口苦”的原因還有主寒者,而且在臨床中所占的比例不小。這類患者常常有以下情況:畏寒肢冷,頭暈眼花,語聲低微,心悸氣短,四肢無力,面色蒼白,口淡不渴,腰酸腿軟,夜尿頻繁,大便稀溏等等。如果服用寒性藥物或食物就如同雪上加霜,癥狀不但不能減輕,反而會加重。
因此,治療“口苦”一癥,需綜合全身癥狀辨證施治,不能簡單認為只是“上火”。(記者/廖鈺嫻 通訊員/周婷婷)
■知多D
專家支招辨識“濕、熱、毒”
濕
1. 舌頭邊緣有齒痕,舌苔白厚,大便不成形;
2. 食欲不好,容易反胃、惡心,消化不良;
3. 常常覺得呼吸費力,胸悶;
4. 常感心煩意亂。睡眠質量不好,稍有動靜就會醒過來,或突然莫名地醒過來;
5. 身體發困,四肢無力,昏昏欲睡、沒有精神,頭暈;
6. 眼睛容易疲勞、酸痛,或視力減退。
熱
1. 頭發才1—2天沒洗,就油膩膩的,有頭屑;
2. 面色發黃、發暗,油膩,泛油光;
3. 口干、口苦,口臭,有異味,泛酸;
4. 牙齒比較黃,沒有光澤。而且牙齦色紅,口唇也偏紅;
5. 愛出汗,而且汗味重、體味大;
6. 常覺得身體發熱,皮膚發燙,尤其是手腳心愛發熱出汗。
毒
1. 大便燥結或是黏滯不爽、不成形,小便短黃;
2. 皮膚起痘、長斑,濕疹、瘙癢、蕁麻疹反復發作;
3. 肥胖,有小肚子、“游泳圈”。
- 下一篇:暑期兒童中毒問題需重視
- 上一篇:防治痛風 別忘了減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