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曝中國軍工企業老底 分七個保密的秘密委員會
原文配圖:我軍新一代ZTZ-99A主戰坦克。
據俄羅斯軍工綜合體11月24日報道,文章探討了中國“軍工綜合體”是什么以及如何成為國家經濟騰飛的基礎。
俄羅斯重組期間有一個詞語非常流行---“軍轉民”。蘇聯還未解體前,在還沒有失望的市民心中這個概念指的是,將過剩的軍事產能迅速轉變為民用產品的生產,用過去稀缺的產品填補市場,保障消費品供應。
蘇聯的轉化同重組一起失敗了。蘇聯高度發達的軍工綜合體的巨大產業力量從未成為資本主義生產的領頭羊。進口產品,特別是中國制造的產品取代了大量的軍轉民產品,保證了消費品的供應。但到現在為止也很少有人知道,大量的中國日用必需品很大程度上是軍轉民產品。中國比戈爾巴喬夫時代的蘇聯的“軍轉民”開始的要早一點,持續時間更長,完成的更順利。
核戰爭的農業師
1976年毛澤東逝世前,中國還是一個巨大的,但是非常貧窮的軍事化國家,有著世界上最大的軍隊。中國四百萬的步兵擁有著近15000輛坦克和裝甲車,45000多門火炮和火箭發射裝置和5000多架作戰飛機。
除了軍隊還有500萬所謂的民兵---2000個民兵團隊,配備步兵武器、輕型火炮和迫擊炮。
這些大量的武器主要都是中國制造的。1980年中國有近2000家軍工企業,有百萬名工人生產所有種類的常規武器,以及核武器。在當時的第三世界國家中,中國擁有最先進的軍工綜合體,僅此于蘇聯和北約國家的軍事生產和軍事技術。
中國是有著足夠發達的宇宙火箭項目的核大國。1964年,中國第一枚原子彈爆炸,1967年,中國第一次成功發射了彈道彈道。1970年中國發射了第一枚衛星,成為了世界上五大航空大國之一。1981年中國在美國、蘇聯、英國和法國之后,成為世界上第五個將核潛艇下水的國家。
除此之外,中國在1980年初以前還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積極準備全球性核戰爭的國家。毛主席相信,大規模使用核武器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將很快發生。如果說蘇聯和美國軍隊和軍工企業在“冷戰”最高峰期為核戰爭做了準備,那么在毛主席時期的中國,幾乎所有人都毫無例外的在對此進行準備。到處都在挖防空洞和地下隧道,幾乎四分之一的企業都提前撤退到位于國家遙遠的山區的所謂的“三線”。中國這些年的三分之二的國家預算都被花費在戰爭準備中。
根據西方專家觀點,上世紀70年代中國65%用于發展科學的資源都花在了同軍事研發相關的研究上。有趣的是,在1972年中國就計劃送人上太空。但是中國同時準備載人航天飛行和刻不容緩的核戰爭是力不從心的,當時中國的經濟和財政依然很弱。
中國軍工綜合體以及軍隊不可避免的參與到國家生活和經濟的各個領域。軍隊和軍事企業除了直接完成任務以外還要自給自足生產糧食和民用產品,這是另一種形式的“軍轉民”。中國解放軍的隊伍中有好幾個這樣的所謂生產建設兵團和農業師。農業師的戰士們除了軍事訓練以外還要以產業規模進行建設管道、種植水稻和養豬。
“特別出口區”的戰士
上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開始改革,局勢開始得到根本改變。雖然他的經濟改革廣為人知,但很少有人知道,經濟改革的第一步是放棄準備核戰爭。鄧小平判斷,不論是美國還是蘇聯都不想要進行全球性“熱”沖突,更不要說核戰爭了,而中國已經有自己的核彈,足夠保證安全,允許放棄全面軍事化。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自由經濟區是中國資本主義的勝利進軍。但是沒有人知道,中國自由經濟區---深圳的第一批160個項目都是由戴肩章的人建設的---中國解放軍的兩萬名軍官和士兵。在解放軍內部文件上這些區域有著軍事名稱---“特別出口區”。
1982年,為改革和管理中國軍工綜合體建立了科學、技術和國防工業特別委員會。任務是進行軍事生產的轉換。幾乎是立即,中國軍工綜合體的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此前中國所有的軍事工業都遵循斯大林蘇聯模式,分為七個嚴格保密的“秘密委員會”。而現在“秘密”委員會正式隱藏在民用名稱下了。第二機械工程部是核工業部,第三是航空工業部,第四是電子工業部,第五是武器和彈藥部,第六是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第七是航天工業部(負責彈道導彈和“和平”空間系統)。
所有這些不再保密的部門都成立了自己的工業貿易公司,應該是發展民用生產,進行民用產品貿易。所以,“第七部”航空航天工業部成立了“長城”公司。1986年,中國成立了專門的國家機械制造工業委員會,聯合管理所有生產各種工業設備國家機械制造部門以及生產所有大炮和彈藥的武器和彈藥部門。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國家機械制造的管理效率。從此以后,提供了大量中國大炮的所有軍事工業都屬于民用產業,進行民用生產。
中國軍工綜合體的進一步改變發生在1987年,當時很多為核戰爭建立的“三線”企業都關閉了或者轉移到靠近交通樞紐和大城市的地區,或者是免費移交給當地政府,以組織民用生產。然而中國“軍轉民”開始幾年發展緩慢,沒有很高的成就。1986年中國軍工企業出口只有100多種民用產品,一年只掙到360萬美元,這對于不發達的中國經濟來說也過少了。
來自東方和西方的“紅利”
中國經濟改革的第一個十年處于非常有理的外部政治和經濟環境中。美國及其盟友試圖利用中國,作為抗衡蘇聯的軍事力量,公開與蘇聯發生沖突。
因此中國軍工在當時有機會同北約國家和日本的軍工企業進行足夠緊密的合作。早在70年代中期,中國就開始從美國購買計算機設備,通訊設備以及雷達裝置。同美國的洛克希德公司和英國的勞斯萊斯公司(尤其是購買生產飛機發動機的許可證)簽署了有利的合同。1977年中國從法國購買了現代的導彈,并開始同德國在導彈研究領域進行合作。
1978年4月,中國從歐共體得到了經濟最惠國待遇,多虧這種待遇,中國的經濟特區同富裕國家的經濟貿易以及中國軍轉民進程才得到很大的成就。鄧小平成功的利用了“冷戰”以及西方加強中國對抗蘇聯的意圖,中國資本主義的轉換在第一階段就在溫室中進行了發展:在世界最發達國家在金錢、投資和技術上敞開懷抱的情況下。
在最惠國待遇取消之后,中國已經成功利用過去十年完成了經濟增長的飛躍,北約國家已經無法阻止中國出口行業的發展,世界經濟已經不能離開中國數千萬的廉價勞動力。而同時在中國同西方關系冷卻的背景下,在中國引起擔憂的蘇聯解體了。曾經強大的“北方鄰國”的解體,不僅讓中國放心的減少地面部隊的數量和軍事支出,同時給經濟帶來了額外的紅利。
經濟改革的第一階段,中國的軍事轉換發生在一個非常良好的外部環境當中,中國成功利用了東西方達到了自己的目的。由于有利的局勢,中國軍轉民的同時裁剪了大量的部隊。但沒有影響到特殊種類的軍隊:空降部隊、特種部隊、快速反應部隊和導彈部隊保留了自己的能力。軍民兩用的技術裝備進口也占據了重要位置,同第三世界國家交易多余的和新武器,中國廉價武器流向巴基斯坦、伊朗、朝鮮和阿拉伯國家。
軍事機構的“長城”
從1998年,中國開始大規模的重組解放軍和整個軍工產業。開始解密和重新修訂了超過100條軍工法令,建立了新的軍事法系統。中國推行新的國防法,重組了國防科技工業委員會,建立了新的軍工體系。中國出現了11家面向市場的大型軍事企業。
這些企業在前五年為國防現代化和國家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1998年,國防工業一直是最虧本的行業之一,到2002年中國軍工企業第一次開始盈利。中國軍工產業開始自信的占有民用市場。
什么是典型的中國軍工企業?北方工業公司就是一個例子。這是由國務院直接管理的、中國最大的武器和軍事裝備聯合生產公司。擁有450000多名員工,包括120架科研院所、生產企業和貿易公司。公司研發和生產各種高科技武器和軍事裝備(如導彈和反導彈系統),同時生產各種民用產品。如果說在軍事領域北方工業公司生產從簡單的54型手槍到火箭炮和導彈系統的武器,那么在民用領域則生產從重型卡車到光電系統的產品。
毫無例外,中國的軍工企業都在民用領域進行工作。以前主要生產軍事產品的核工業,現在遵循“在所有產業領域使用原子”的政策,主要活動是建設核電站。
因此中國的軍工綜合體已經成為民用航空、汽車和其他民用行業的基礎。同時中國軍工綜合體的軍轉民不僅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本身也顯著提高了自己的技術水平。如果30年前中國擁有發展中國家的最先進的軍工綜合體,但是遠遠落后于北約國家和蘇聯,那么21世紀初,由于考慮周全的轉換以及對有利外部條件的合理利用,中國軍工綜合體正在追趕領先國家,成為世界上最好的五個軍工綜合體之一。
中國軍工突然公開電磁炮 真實戰力領先世界
據香港《亞太防務》雜志介紹,解放軍最強大的電子戰武器就是電磁脈沖炸彈,而且,這項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中國韜光養晦多年,在電磁脈沖武器領域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令對手十分沮喪。
學者吳敏杰對此贊揚頗多,素有“第二原子彈”之稱的電磁脈沖高能武器,一直以來就是各大國夢寐以求的殺手锏。請看本文簡述:
中國的電磁脈沖武器不僅技術領先,而且,已經成為該項武器研發的佼佼者,開發出多種不同型號的反輻射導彈,戰時可先于對手摧毀其防空雷達,反導系統指揮中心。
而后再由飛行器投放的電磁脈沖炸彈,將會燒毀“敵方的計算機網絡”系統。中國的電磁脈沖高性能武器不僅令臺灣軍方擔憂不已,就連美國和日本也憂心忡忡,擔心不已。隨著國產高能微波武器的進一步研發,今后這項武器技術成果,還可對多個目標同時發起攻擊。
電磁脈沖武器是通過電磁輻射來壓制和摧毀對手電子信息系統、指揮控制系統和軍用網絡系統。它的最大特點是,攻擊速度像光速一樣快,命中率幾乎100%、沒有常規武器所擔心的質量故障問題,不存在彈道等問題。它的優勢還在于對瞄準與跟蹤精度要求不高,傷害小,不會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它不屬于那種俗稱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也不會給環境帶來災難性的長期污染,成熟的技術還便于批量生產和降低成本。
美國的這項技術,早在科索沃戰爭中就首先使用過,當時尚在試驗中的電磁脈沖武器,就導致南聯盟部分地區的通信設施停止工作幾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