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具”帶火新農業
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7月,中國手機用戶總數已突破15億。隨著手機普及率的提升,農村人口手機使用量上漲,智能手機也成為了幫助廣大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農具”。
智能設備科學管理
在農業生產中,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分享到信息科技帶來的紅利。
來自山東省壽光市稻田鎮崔嶺西村的崔江元種了十幾年蔬菜大棚,從前他是鐵鍬、耙子不離手,現在則成了“手機控”。大棚內的光照強弱、溫度高低、濕度大小,農作物施肥、灌溉標準都通過手機APP實時監測和調節。“以前都是自己施肥,施多或施少了,都會影響西紅柿的產量,現在這樣更科學。”崔江元說。用上了智能化設備,科學管理變得更簡便,菜品的產量高了,價格也更稱心。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的蝦蟹養殖戶曹義林,通過手機終端掌握水塘水質變化,保證蝦蟹的存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首次通過手機APP軟件進行遠程精準灌溉農田,實現了農業水利信息化、智能化。
“手機在農民手里不僅僅是生活資料,更是一個生產資料,可以了解外邊的世界、市場的需求、新的技術,還可以通過互聯網遠程診斷動植物疫病病害,所以它是‘新農具’。”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屈冬玉這樣認為。
小農戶對接大市場
在農產品銷售的過程中,智能手機也幫了大忙。
時下正是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的香姜采挖上市的時節。與往年不同是,一大批農民成為電商創客,走進田間地頭搞起了網絡視頻直播,通過電商銷售香姜已成為江永農產品營銷的新模式。“以前這些姜要幾個月才能賣完,現在通過電商一天就賣完了。”該村貧困戶周人文每年種植2畝香姜,往年要花上兩三個月才能賣完。今年用手機直播推銷,從種植、施肥、收獲到發貨的各個環節及時反饋給消費者,消費者邊看邊買。不僅效率高,每斤價格還高出了3元。
吉林省白山市撫松縣的種植戶辛金明在農產品交易平臺“一畝田”APP上經營了297天,線上交易額超過了7萬元。以前,辛金明種植的農產品需要通過批發商的中轉才能賣到消費者手上。“現在,有人在平臺上看到我發的動態,覺得貨不錯,就能交易了。交易多了,大家熟了,加個微信,人家就固定在我這買。”辛金明在該APP上已經結識10多個客戶,和以前相比,每月收入增加了2萬多元。
手機將農民引入更廣闊的市場。“以前只能在周邊地區賣,現在可以在網上把自己的東西賣到全國各地。”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的農資經銷商李修立告訴筆者。互聯網組織起小農戶,使農產品供銷更經濟、方便、高效。
目前,全國共有14個省市開展了農業電子商務試點,探索鮮活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休閑農業等電商模式,共有428個國家級貧困縣開展電商精準扶貧試點。截至2017年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已累計支持了756個縣,農村網絡零售額達到了1.25萬億元,農產品電商正邁向3000億元大關,帶動就業人數超過2800萬人。(
- 下一篇:手機變身新農具 我國農機智能化水平加速提升
- 上一篇:通信業提速降費帶動消費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