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法院成立一周年啦!看看“以網管網”有哪些創新?
18日,杭州互聯網法院正式掛牌成立一周年。作為全國首家互聯網法院,一年里,這家基層法院以智能化和專業化的方式探索了管轄范圍內的互聯網購物與服務、小額金融借款等合同糾紛、互聯網著作權屬、侵權糾紛等六類涉網案件。用一根網線串起涉網案件審理全流程,以互聯網方式推動互聯網空間治理的探索正在不斷深化。
在線審理突破時空限制
杭州互聯網法院里偶有前來咨詢或補交材料的當事人,整個立案大廳顯得有些安靜。據杭州互聯網法院常務副院長王江橋介紹,目前杭州互聯網法院受理的涉網案件中,在線審理模式已經實現了常態化:起訴、調解、立案、舉證、質證、庭審、宣判、送達等訴訟各環節全程可以實現網絡化。
通過網絡訴訟平臺,原本對簿公堂的雙方在互聯網上見了面。“被告通過平臺點擊看一下原告提交的證據。”杭州互聯網法院法官沙麗在一起侵犯知識產權的案件審理中說。杭州互聯網法院統計,目前線上申請立案數占比已達89.2%。
部分長期從事知識產權類案件代理的律師表示,有一些涉網案件索賠金額遠低于訴訟耗費的時間、差旅成本,通過在線審理,大大降低了律師和當事人的訴訟成本。
進一步打破時空限制,杭州互聯網法院又推出了異步審理模式:將涉網案件的各審判環節分散在杭州互聯網法院的網上訴訟平臺,允許各主體按照各自時間登錄平臺,以非同步的方式完成訴訟。
定居在加拿大的王女士是一名專營品牌化妝品的淘寶店主,因產品質量問題被訴至杭州互聯網法院,12小時左右的時差讓她很難進行在線同步庭審,但在異步審理模式下,她只需要將答辯意見、證據、質證意見上傳至訴訟平臺,等待排期開庭即可。
“法官與原告、被告等訴訟參與人可根據自己的時間,非同步完成庭審流程。”王江橋介紹。
杭州互聯網法院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7月底,該院共受理各類涉網案件11000多件,審結9600余件,凡當事人同意的案件100%在線開庭審理。涉網案件開庭平均用時28分鐘,平均審理期限38天,比傳統審理模式分別縮短60%和50%的時間,一審服判息訴率達99%。
運用新技術審理“新”案件
中國傳媒大學政法學院副院長王四新表示,涉網案件有其特殊性,比如證據的數字化等,因此需要專業司法審判跟上技術發展步伐。
“一年來我們推出了不少應用機制的創新,比如電子送達平臺、電子存證平臺等等。”王江橋說,比如通過推出的電子送達平臺,涉網案件找不到被告這個棘手的問題得到高效的解決:根據立案時當事人的姓名和身份證號等信息,現有的送達平臺將利用大數據自動檢索當事人名下的所有手機號碼、綁定的寬帶地址、電商平臺賬號、電子郵箱等常用電子地址,進行信息推送,部分信息必須要當事人點擊確認才能繼續使用設備,保證了送達效果,目前送達成功率達88%。
與此同時,縱觀試點一年以來的涉網糾紛,案件的類型紛繁復雜。“杭州互聯網法院在一年中不斷遇到新技術、新問題,也做了一些有典型意義的探索,比如首次明確大數據產品權屬;首次確認區塊鏈電子存證的法律效力;界定網購‘職業打假’行為;建立‘比特幣’等虛擬財產的保護機制等等。”王江橋說。
根據杭州互聯網法院統計數據,試點一年來,四大涉網案件類型中,著作權類案件占比最高,關注度也最高,包括《后宮·甄嬛傳》《奔跑吧兄弟》《捉妖記》《金陵十三釵》等著作權侵權案件曾引發輿論關注。占比排名第二和第三位的分別是網購糾紛類案件和互聯網金融案件。
構建涉網審判規則體系
杭州互聯網法院院長杜前表示,互聯網法院不是簡單地將‘互聯網’與‘法院’兩個詞疊加,或是在司法實踐中輔助運用互聯網技術手段,而是一項司法主動適應互聯網發展趨勢的重大制度創新。
除了審理模式和智能平臺的創新舉措,杭州互聯網法院也在一年的試點期間,做了一些互聯網司法實踐流程、規則、標準方面的“拓荒”。
據介紹,一年以來,杭州互聯網法院出臺了涉網案件異步審理規程、電子送達規程、電子證據司法審查標準等十余項規則、標準,實現從起訴到歸檔所有環節規則全覆蓋,基本形成涉網案件審判的程序體系和操作指引。
王四新表示,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普及,涉網案件會越來越多,杭州互聯網法院的一些創新適應了互聯網的特點,突出了審判的智能化和專業化。互聯網法院的創新實踐將為中國互聯網空間的治理探索更多典型案例和經驗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