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早學走路 更易O型腿
醫學指導/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兒童骨科主任 李旭教授
觀察臀紋揪出疾病 及早干預不需手術
李旭介紹,寶寶出生時,有些骨骼問題較容易直觀發現,但有一些問題卻比較隱蔽。如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臨床上新生兒發生率達千分之一,但大部分患兒都是在1歲后獨立行走出現步態異常才就診,此時往往需要手術干預,而效果自然不如早期發現時理想。
其實這種疾病最早在孩子剛出生時就能夠被早期觀察到,從而用最簡單的方法來治療,避免手術干預。
具體方法為:在寶寶1個月大時,仔細觀察寶寶兩邊大腿的皮紋(皺褶)、雙腿長度是否對稱,雙側髖關節外展是否一致或單側受限;假如出現不一致,務必盡早尋求兒保醫生、兒童骨科醫生的幫助,通過簡單的B超檢查,及時發現端倪,并進一步就診。
父母們往往覺得,關節脫位需要X光甚至CT檢查才能看得清楚,但又顧慮這些檢查對新生兒傷害太大(輻射傷害)。
在此,李旭主任提醒:4個月以內的寶寶,都可以采用安全、無創且無輻射傷害的B超來進行篩查,而對于髖關節脫位的孩子來說,單純B超檢查就足夠了。
2歲內輕微“O型腿”屬正常
很多媽媽關心“膝內翻”或“O型腿”是否是缺鈣表現。李旭介紹,絕大多數兒童成長都需經歷一個特殊過程:2歲前多會有輕度的膝內翻,即O型腿,至2歲時自行矯正;而2歲~4歲又逐漸變成X型腿,4歲后逐漸自行糾正,至6歲后絕大多數人存在輕微膝外翻。
李旭建議,孩子出生至小學,可以每天給孩子補充維生素D,堅持喝牛奶。據研究,幼兒園到小學階段的孩子,每天需500毫升牛奶才能給骨骼成長提供足夠的鈣。
以前由于對疾病認識的不足,很多情況下會把孩子的骨骼問題,甚至是需手術治療的疾病,都歸結為缺鈣引起,其實只要孩子飲食均衡,都不會缺鈣。
若無明確醫學證據證明缺鈣(如血鈣指標異常),不需通過鈣片補鈣,反對家長在沒有醫生指導下盲目藥物補鈣。
6歲前O型腿 可通過支具矯形
至于2歲后各年齡段孩子“O型腿”問題,李旭表示,可以根據孩子所處的年齡段和膝內翻嚴重程度,來大致判斷是否需要就醫。需要提醒的是,正常孩子學會走路年齡在12個月~18個月間,早的10個月會走路也屬正常,但家長不要刻意讓孩子過早地學走路。因為假如寶寶骨骼還沒成長到可以走路的階段就過早站立負重,更容易造成“O型腿”。
如果孩子膝內翻、膝外翻過于明顯,則很可能是病理性的,但這種情況普通家長很難辨別,需要小兒骨科醫生進行專業診斷。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孩子的膝內翻嚴重程度影響了美觀,但從醫學角度講卻沒有達到診斷為病理性表現的程度。
這樣的情況,在孩子六七歲以前,可以通過穿矯形鞋、佩戴矯形支具等治療,而一般超過六七歲的孩子,骨骼發育已經比較堅硬,單純矯形鞋或佩戴支具不能完全矯正,可能需要兒童骨科醫生進一步進行評估,看是否有必要采取手術或其他更為積極的矯正治療方式。所以如果家長覺得孩子的情況需要進一步處理,應盡早向兒童骨科醫生咨詢。
想寶寶腿腳健康 能光腳就別穿鞋
對于影響下肢健康發育的因素,針對粉絲提出的種種問題,李旭主任提出了以下幾個觀點:第一,針對孩子發展的興趣愛好,踢足球并不會導致孩子出現“O型腿”;第二,練習芭蕾舞需長時間足尖站立,這對于發育中的孩子是不利的;第三,對于孩子下肢健康發育的正確做法,是從孩子學會走路開始,在盡可能情況下讓孩子光腳活動。研究表明,光腳活動多的孩子,比穿鞋多的孩子,發生扁平足的幾率更小。
鞋子對孩子來說主要起保護作用,比如防止皮膚劃傷、減少胼胝(老繭)形成。總體來說,好的鞋子需具備以下幾個特點,一是鞋幫足夠硬,固定不易變形,第二,鞋腰的高度足夠,能護住腳踝,第三,鞋底軟硬適中且最好適度偏硬、鞋底有足弓的弧度,有利于足弓的發育。
很多人愛給學步寶寶用學步車、學步帶,對正常孩子來說并非必須,而對于有發育遲緩的孩子來說,可以用學步車、學步帶來給予幫助,孩子在學步過程中摔幾跤其實并不全是壞事。
- 下一篇:《延禧攻略》里的宮寒 刺兒菜到底是什么
- 上一篇:這類肺炎不簡單 可能禍起家中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