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怕疼or麻木不仁?或許與你的遺傳基因有關
法國神經學家米歇爾 米奈特博士(Michel Lanteri Minet)認為,相較于對疼痛極為敏感的人群,也可能存在另一類被基因所保護而不易感到疼痛的人呢。近兩年前,愛丁堡大學一支研究團隊發表在美國著名醫學雜志《科學公共圖書館醫學》的一項研究證實了這一觀點。
研究人員觀察了大約2.4萬蘇格蘭人的健康狀況,了解了志愿者們是否患有慢性痛癥及其嚴重程度;通過交流檢測了志愿者們是否患有抑郁癥;研究了參與者部分已知基因標記的分布情況;最后,科學家們對大約11.2萬名英國人的痛感和遺傳變異進行了廣泛的數據庫分析。安德魯麥金托什(Andrew McIntosh)和他的團隊發現,患慢性痛癥的風險有40%是遺傳性的,同時也與家庭環境有關。此結論與心理學家阿曼達 斯通(Amanda Stone)及安娜 威爾遜(Anna Wilson)在國際性雜志《疼痛學雜志》上發表的概念性模型觀點相符。
阿曼達 斯通與安娜威爾遜認為,若父母患有慢性痛癥,子女患病的可能性便更大,其中三大因素會影響這一概率,首先是遺傳基因,包括早期神經系統發育的作用——母親承受的巨大壓力也會影響嬰兒的發育;其次是社會環境,例如并非自愿所表現的行為;或者,父母在心理、生活方式以及高壓環境方面的不良生活習慣。
在此研究基礎上,米奈特博士表示,如今,大量工作表明基因在一定程度上操控了人體的疼痛敏感度,同時存在突變基因負責不敏感性,而且遺傳學可能涉及個體之間存在的關于疼痛治療的變異性。
這種遺傳敏感性的增強15年前已經在動物身上得到證實,正如米奈特博士所說,研究人員創造了因基因改造而對疼痛更加敏感的老鼠,由于突變基因不同,有些老鼠很容易感到炎癥疼痛,而非神經疼痛,反之亦然。如果此種操作方式對于人體同樣適用,那么認識基因,從而了解其所涉及的蛋白質,必然會開辟新的醫學治療途徑。(實習編譯:姚啟晨審稿:王莉蘭)
- 中醫藥已成為參與全球衛生治理和助力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重要力量
- 用好小柴胡,少去找大夫!掌握10個經典用法,或能成為半個醫生
- 看跨國藥械企業如何用創新方案踐行中國承諾 | 聚焦進博會
- 七國數據統計發現:男性和受教育程度高的未婚者抑郁風險更高
- 63歲女子吃降壓藥7年,卻腦出血離世!醫生:她犯了3個致命錯誤
- 三高、失眠“怕”這菜!抗炎癥、提高免疫力、強身體,常吃好處多
- 央視曝光:這種床墊含1級致癌物!用越久越危險,家里有的趕緊扔
- 復旦兒科攜手華東理工成立兒童健康社會工作聯合研究中心
- 安徽省胸科醫院巡回醫療隊:守望相助 共繪健康藍圖
- 乙肝疫苗技術轉讓35周年,默沙東再赴“進博之約” | 聚焦進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