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么怕寒
去過歐美國家的人會發現,很多地方沒有熱水提供,這讓從小習慣喝熱水的中國人十分不適應;天氣轉涼,似乎中國人也比外國人穿得更厚,捂得更嚴實;坐月子對于中國產婦來講可是頭等大事,有很多禁忌,但歐美國家卻沒有坐月子這個觀念。為什么中國人和西方人對于寒冷的態度截然不同?
中西方生活習慣的差異受歷史、地理、文化等因素影響。早在新石器時期,在陶器運用上就有很大不同,中國古人發明了陶鬲(lì)和陶鼎,這兩種炊具方便煮水煮粥,也就是后來“開水壺”的原型。而西方的陶器大多是用來裝物品的,由此可見,中國人自古以來偏重于吃溫熱的食物。另外,中國人喜歡喝熱水,源自于歷史悠久的茶文化,習慣用開水泡茶。
中國人怕寒冷還與體質因素密不可分。西方人飲食以肉食、奶酪為主,體質一般偏熱,中國人吃谷物、蔬菜較多,體質偏寒,《2017年度國民體質辨識報告》指出,除平和體質(正常體質)外,我國居民陽虛體質占比最大(16.4%)。陽虛指人體的陽氣不足,陽氣有溫煦作用,中醫認為陽虛則外寒,人體陽氣不足,溫煦功能減弱,則會出現怕冷、四肢不溫、面色無華、精神萎靡、大便不成形等問題。究其原因,除了與先天稟賦不足有關,還和后天不良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如飲食不節、缺乏運動、經常熬夜等。
建議怕冷的人從以下幾方面調養身體。
適當吃一些甘溫益氣的食物。如牛肉、羊肉,烹調時加入辛溫的蔥、生姜、胡椒、咖喱等調味品,不要大量吃西瓜、黃瓜、梨、螃蟹等寒涼的食物。
動則養陽。平時應加強戶外活動,依據個人愛好、體力強弱選擇運動方式,以有氧運動為佳,如瑜伽、散步、慢跑、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
多曬太陽。天氣轉涼,如果戶外活動減少,可在陽臺上曬曬背部,借助自然界陽氣溫通經脈。
熱水泡腳,促進血液循環。每次泡腳20分鐘,水溫控制在40℃左右,同時可按摩足底的涌泉穴,起到調理臟腑、疏通經絡的作用。
護好頭頸腰。陽虛體質者要特別注意保暖,尤其是以下幾個部位。頭部:頭為諸陽之會,頭部得不到保護,體內陽氣容易外散,天冷出門建議戴頂帽子,最好蓋住前額和耳朵。頸部:冬天最好穿有領子的衣服,外出戴圍巾,平時可艾灸大椎穴(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可增強陽氣,驅散寒濕。腰部:腰為腎之府,腰部受涼,人的“先天之本”也會受牽連,日常可經常摩擦腰部,雙手相搓,以略微發熱為度,再將雙手置于腰間上下搓摩,直至腰部感覺發熱為止。▲
- 中醫藥已成為參與全球衛生治理和助力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重要力量
- 用好小柴胡,少去找大夫!掌握10個經典用法,或能成為半個醫生
- 看跨國藥械企業如何用創新方案踐行中國承諾 | 聚焦進博會
- 七國數據統計發現:男性和受教育程度高的未婚者抑郁風險更高
- 63歲女子吃降壓藥7年,卻腦出血離世!醫生:她犯了3個致命錯誤
- 三高、失眠“怕”這菜!抗炎癥、提高免疫力、強身體,常吃好處多
- 央視曝光:這種床墊含1級致癌物!用越久越危險,家里有的趕緊扔
- 復旦兒科攜手華東理工成立兒童健康社會工作聯合研究中心
- 安徽省胸科醫院巡回醫療隊:守望相助 共繪健康藍圖
- 乙肝疫苗技術轉讓35周年,默沙東再赴“進博之約” | 聚焦進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