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綠水青山:2018年“我是環境講解員”決賽成功落幕
大賽從2018年1月份啟動,經過前期籌備、推薦選拔、初賽等過程后,有15名選手晉級決賽。決賽現場有業界專家、參賽選手的親友團以及媒體代表等約100人觀摩。
“我是環境講解員”大賽一等獎獲得者與頒獎嘉賓—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七屆理事長王玉慶(左二)合影 王風云/攝
業界大咖發掘環境傳播“紅人”
據主辦方介紹,今年是首次舉辦“我是環境講解員”大賽,主題為“環保科技,惠及民生”,目的是是通過大賽,為廣大環境傳播工作者、志愿者、愛好者搭建學習交流平臺,發掘環境解說人才,培養環境傳播“紅人”,提升環境傳播品牌形象和影響力。大賽分為初賽和復賽兩個環節,初賽由評委對參賽選手提前自行錄制的環保講解視頻進行評估,從45位參賽選手中擇優選取15名選手進入決賽,并以圍繞生態紅線、污水處理、霧霾、核反應堆、生態入侵等熱點話題展開。在決賽階段,各位參賽選手到北京現場進行PK,通過自主命題演講和隨機抽題回答兩種形式,借助視頻、圖文幻燈片以及道具等,進行聲情并茂的講解,并由評委會專家現場進行評審、打分。
此次大賽邀請的評委,既有來自生態環境領域的領導和專家,如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七屆理事長王玉慶、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秘書長侯雪松、生態環境部科技標準司處長禹軍;還有來自媒體界的“大咖”,如中國知名媒體評論人梁宏達、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主持人徐曼。
“我是環境講解員”大賽二等獎獲得者合影 王風云/攝
選題聚焦生態環保熱點
來自福建廈門科技館的選手李家琪介紹,珊瑚是海洋系統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為多種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然而,由于海水污染、海洋資源開發過度等問題,現在我國近海中的珊瑚出現不同程度的“白化”現象,要盡早采取措施來應對,海洋也需要由多彩珊瑚構成的“綠水青山”。
南京農業大學的沈越提出,當前應用最廣泛的殯葬方式是火葬,但這會浪費大量能源并產生二氧化碳等廢氣。我們可以利用新型材料覆蓋尸體,生物降解尸體時產生的熱量,不需要額外消耗能源,美化環境。
來自內蒙古的贠書慧介紹,修復生態的偉業可以從種一棵小草開始,我國很多鹽堿地區可以因地制宜地培育相應的“鹽生植物”,如堿韭、芨芨草等。另一位來自內蒙古的選手耿夢瀅說,在家鄉滿洲里有一座開發一百多年的煤礦,是地球“丑陋的傷疤”之一,她所在的蒙草集團對已開發多年的礦坑進行生態修復,已用科技力量撫平了不少“地球傷疤”。
“我是環境講解員”大賽三等獎獲得者合影 王風云/攝
資深媒體人精彩點評
參賽選手現場比拼結束后,評委中資深媒體人梁宏達對每一位選手的表現進行精彩點評,可謂“妙語連珠”。比如贠書慧選手在對“生態入侵”進行即興答題后,他點評說,“切入話題要精準,在我理解來看,生態入侵就是你開個瓷器店,來了一只不斷‘碰瓷’的貓,你瓷器店原來的系統會被這只貓搞得天翻地覆。”
梁宏達還點評,作為環境講解員,不是做政府報告,也不要長篇背誦說明書,一定要淺顯易懂,讓不同群體的對象都能聽得進去。。梁宏達強調:“古語有云‘做事需循天理,出言要順人心’,生態環境保護就是做事要遵循自然規律。”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主持人徐曼評點,參賽選手在臺上都表現得落落大方,對生態的理解和知識點的介紹都非常完整,但從一些臺上演講來看,還有一些改進的空間。徐曼還說,像這樣的比賽需要重視三點:知識儲備要有專業性,臺上要展現親和力,審美觀要好,比如制作的幻燈片、選擇的服裝以及背景音樂等,都要給人以美感。
“我是環境講解員”大賽參賽選手講解“污水治理”話題 王風云/攝
環境講解員使命重大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七屆理事長王玉慶表示,“我是環境講解員”這樣的活動,把專家和科研院所的最新成果,傳授給社會公眾,對提高整個民族的科學素養頗有裨益。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環境科普至關重要,為此我們需要每一個人發揮自己的力量,讓大家都參與到生態環境建設中去。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秘書長侯雪松對此次活動進行總結。他表示,“我是環境講解員”活動意義重大,剛結束的生態環保大會上,強調生態環境保護是當前最重大的政治任務之一,環境講解員今后為此承擔的使命非常重要;第二,做好科普工作,動員更多人力物力參與污染防治攻堅戰,環境講解員要做好“宣傳隊”的角色,更要以身作則,生態環境保護,從自身做起,做到知行合一,帶動社會各界共建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