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建設應盡快開展風環境研究
風環境是指自然風受城市地形地貌影響下形成的風場,可以結合自然地形地貌特征,利用規劃手段進行人為干擾。優化風環境,對于改善城市污染擴散能力、緩解夏季高溫悶熱、增強生態宜居性、降低城市能耗等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風環境研究進展迅速,且有較多成功案例,并逐漸成為大型城市新區規劃不可或缺的前瞻性約束條件。城市規劃設計中對風環境進行調控和優化研究,也成為近年來新興的研究方向。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和地區已經開展了城市風環境研究,并在引導城市規劃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以德國為例,作為最早開展風環境研究的國家,目前德國的大中城市不同層級的規劃中均包含通風廊道規劃。
風環境規劃對于城市建設的重要意義已經得到國際公認,但在我國關注度還相對較低。目前,我國僅有北京、上海、武漢、西安、長沙等大城市開展了相關的研究。在我國新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過程中,大氣污染、霧霾、熱島效應等都屬于與近地面風環境密切相關的環境問題,如做好風環境研究,將有助于推動這些問題的解決。
雄安新區規劃范圍地處京津冀區域腹地,其城市定位于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筆者認為,作為高規格高起點規劃的新區,在規劃的初期如引入風環境研究,合理規劃城市通風廊道,建立風環境控制體系,對于緩解大氣污染、提高新區居住適宜度、規避遠期可能出現的“城市氣候病”等都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是可以改善新區大氣環境。雄安新區地處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域,四季分明,主導風向明顯,區域毗鄰華北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淀,局地風場時空變化規律,具備良好的開展風環境規劃的基礎。河北省氣象局的觀測資料表明,近年來雄安新區大風日數、風速呈減少、降低趨勢,更有必要對雄安新區內的風環境進行系統設計、優化。通過充分摸清區域環流系統,科學制定干預措施,可促進大氣流動,改善污染物稀釋擴散條件,降低重污染天氣發生概率,充分發揮通風透氣的作用,提高自然凈化能力。
二是可以提高新區宜居舒適度。通風是改善城市公共空間環境品質的重要途徑,利用城市中綠地、湖泊、河流等冷湖區域,合理規劃生態用地,通過通風廊道與城市建筑區域之間形成循環風,有利于改善城市小氣候,提高居民環境宜居舒適度。雄安新區靠山傍水,地熱豐富,太行山、燕山是天然的生態屏障,白洋淀改善溫濕狀況、調節區域氣候的作用明顯,新區風環境的規劃應充分利用白洋淀區域的局地湖陸風及天然水系風道,提升人居環境舒適度。
三是可以降低新區能耗。建筑能耗是城市能耗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周邊的風速過大會增加建筑的冷熱負荷,加大建筑能耗。合理的風速有利于降低建筑能耗,進而降低城市能耗,踐行綠色低碳發展路徑。
此外,通風條件的改善,也有助于抑制空氣流行病的傳播。
鑒于風環境研究具有很強的前瞻性特點,應先謀后動、規劃引領,雄安新區的一張白紙階段正是實踐風環境規劃的最佳契機。具備世界眼光、國際標準的新區規劃編制工作離不開高水平的風環境規劃和實施。風環境研究將會有效提高新區宜居水平,為實現新區長遠規劃目標提供有力的城市氣候保障,也將為未來相似城市的規劃樹立標桿。筆者認為,在雄安新區風環境研究中,應著重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應開展多層面的風環境研究。風環境評估與風道設計需要將大尺度的區域規劃和小尺度的具體建筑形態設計相結合,從而形成高效的城市“呼吸系統”。應結合雄安新區規劃進度,陸續開展新區區域、城市、街區、大型建筑物的風環境研究工作,指導具體規劃實施。規劃新區通風廊道,建立街區、建筑物風環境設計規范。
二是應逐步建立風環境控制體系。鑒于我國尚無法律規定的風環境控制體系,新區可探索建立一套從風環境評估、風環境優化到風環境設計的控制體系,用于指導新區形態控制、功能分區、通風廊道、街區走向、建筑物形態等設計,以有效改善新區微氣候環境,促進局地風微循環。風環境控制體系的建立有益于提升新區城市規劃品質,推進風環境學科發展。在時機成熟時將風環境控制體系提升至技術規范和行政法規的層面,指導新區總體規劃慎重決策、科學決策、綜合決策。
三是構建多學科協作機制。城市風環境研究具有較強的跨領域特征,對于城市風環境研究需要宏觀上加強多學科的合作研究,綜合考慮“城市·氣候·風環境·人·建筑”的相互影響與制約,建立綜合的研究途徑,共同促進城市生態環境的優化發展。
四是注重開展與風環境相關的多學科研究工作。開展雄安新區風環境與生態多樣性關系的研究,基于不同規劃方案的風環境與環境質量相關性評估工作,風環境與流行病理學研究,風環境與低碳城市建設研究等,促進風環境交叉學科的發展。
- 下一篇:資源化利用廢舊衣物更需集社會力量
- 上一篇:自然教育如何融入課堂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