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 放歌光榮與夢想
堅持黨對文藝工作的全面領導
加強和改進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是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的根本保證。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文藝工作。
我們深入學習貫徹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踐行“兩個維護”,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自覺將黨的文藝路線方針和中央決策部署落實到位。
我們始終堅持把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根本任務,將其融入舞臺藝術創作各個環節,用生動優秀的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以反映時代精神、塑造民族之魂為使命,加強對藝術工作者的政治引領,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國家觀、文化觀,自覺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反對庸俗、低俗、惡俗,做到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不斷強化藝術作品內容監管和文藝活動導向管理,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反對和抵制褻瀆祖先、褻瀆經典、褻瀆英雄的錯誤言行,營造健康有序的藝術創作環境。
我們緊密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重大時間節點組織創作,完成一系列重大文藝演出任務,特別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音樂會《美麗中國光榮夢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文藝晚會《勝利與和平》、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音樂會《信念永恒》等重大演出,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以文藝形式在全社會營造昂揚向上、團結有力的良好氛圍。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
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藝術創造,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偉大時代、抒寫偉大人民,讓高質量文藝作品從人民中來、為人民服務。
我們深入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推動各級文化行政部門和藝術創作單位建立長效機制,積極組織創作采風、結對幫扶等活動。近年來,全國文化系統每年開展相關活動約1萬項、參與的藝術工作者約10萬人次。全國文藝界又重拾深入生活、潛心創作的優秀傳統和良好風氣,推出一批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精品佳作。
我們把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增強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作為重要目標,努力奉獻更好更多適合群眾口味、更豐富更有營養的精神食糧。2013年至2016年,全國藝術表演團體演出場次從165萬增加到231萬場,觀眾人次從9億增加到11.8億。我們加大惠民演出力度,在各類文藝演出特別是藝術節、演出季、展演活動中實行低票價,開展“三下鄉”、戲曲進校園進鄉村等惠民演出活動,努力讓更多群眾享受藝術發展成果。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上,100元以下的低價門票占總票量的65%,其中20元的門票占總票量的30%;2017年、2018年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中,80元以下的低價門票占總票量的50%。2017年,各級文藝表演團體赴農村演出184.4萬場,是改革開放初期的8.5倍。“文惠卡”等政府購買演出服務的惠民舉措讓更多觀眾欣賞到質優價廉的好作品。
我們堅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群眾的藝術創作積極性,鼓勵群眾自己演、演給自己看。我們不斷加大對群眾性文藝演出活動的指導力度,利用覆蓋城鄉、免費開放的文化館(站)、文化活動中心為群眾文藝搭建平臺、培養人才,鼓勵專業藝術表演團體為群眾提供藝術指導、幫助創排節目,舉辦中國農民歌會、中國老年合唱節、中國少年兒童合唱節等活動,不斷提高群眾文藝水平、豐富群眾文藝活動。為繁榮群眾文藝創作,我們還設立“群星獎”,對優秀群眾文藝作品進行表彰,為廣大群眾展示藝術才華提供舞臺。組織第十七屆“群星獎”獲獎作品及優秀作品全國巡演1900場,現場觀眾476萬人次。
堅持以出精品力作為中心環節
推動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高質量文藝作品。
我們堅持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把提高質量作為藝術創作的生命線,在出政策、把方向、給支持、促傳播上下功夫,不斷加大對舞臺藝術創作的引導扶持力度。堅持規劃引領,全系統自上而下制定了“十三五”時期藝術創作規劃和年度創作計劃,“規劃一批、創作一批、演出一批”的機制逐步形成,舞臺藝術創作的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實施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中國民族音樂舞蹈雜技扶持發展工程、戲曲振興工程等一系列重大藝術工程項目,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扶持舞臺藝術各門類發展。創新財政投入方式,設立國家藝術基金,面向全社會提供創作資助,近5年來共資助項目4043項,資助金額33.7億元,有效調動了全社會藝術創造活力。努力搭建優秀作品展示平臺,1987年開始創辦中國藝術節,至今已舉辦11屆,近千部舞臺藝術作品參加展示,充分體現“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辦節宗旨。此外,還組織京劇、昆曲、歌劇、評劇等專項藝術節,開展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全國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全國地方戲優秀劇目展演和話劇、舞蹈、聲樂等專項展演活動。不斷完善文藝評價機制,改革文藝評獎、改進文藝評論,進一步發揮導向激勵作用。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完善用人體制機制,為藝術人才成長創造良好條件、提供展示才華平臺。注重對新的文藝群體的引導服務,使他們成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有生力量。
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提煉題材、獲取靈感、汲取養分;堅持隨時代而行,與時代同頻共振,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堅持洋為中用、兼收并蓄,不斷吸收借鑒世界優秀文明成果,推出京劇《曹操與楊修》《西安事變》《華子良》、昆曲《臨川四夢》、豫劇《焦裕祿》、評劇《母親》、秦腔《西京故事》、川劇《金子》、越劇《陸游與唐婉》、晉劇《傅山進京》、話劇《天下第一樓》《谷文昌》、兒童劇《大山里的紅燈籠》、歌劇《蒼原》《原野》《黨的女兒》《馬向陽下鄉記》、舞劇《絲路花雨》《粉墨春秋》、芭蕾舞劇《八女投江》《敦煌》、雜技芭蕾舞劇《天鵝湖》、交響樂《龍聲華韻》、民族音樂會《泱泱國風》等一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復排歌劇《白毛女》《小二黑結婚》等一批經典作品。中國政府文化藝術獎文華獎自1991年創立以來,共有近700部舞臺藝術作品獲得獎勵;“群星獎”自2002年創立以來,共評出獲獎作品3000多件。
堅持以改革激發院團發展活力
文化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我們積極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舞臺藝術創作規律,堅定不移深化國有企事業文藝院團改革,扶持民營文藝院團發展,完善管理體制、創新生產經營機制,不斷激發文藝院團創新創造活力。
我們始終堅定改革方向,努力探索國有文藝院團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有效路徑,推動其做優做強。不斷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政策支撐體系、健全財政保障機制,為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推動國有文藝院團強化內部機制和管理制度改革,著力提高市場適應能力和發展活力,探索建立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考核評價機制,不斷增強自我發展能力。通過堅持不懈推動改革,國有文藝院團整體面貌煥然一新,演出市場日益活躍、社會效益日益提升。
我們不斷加大對民營院團的扶持力度,通過放寬市場準入、簡化演出審批程序、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加強創作指導和政策支持等多種方式支持民營文藝院團發展。2007年至2017年,全國藝術表演團體數量從4512個增加到15472個,從業人員從22萬人增加到40多萬人,其中民營文藝表演團體達到13583個、從業人員達到28萬人,成為藝術創作生產的生力軍,涌現出宋城演藝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
堅持以優秀作品講好中國故事
文藝是世界語言,是最好的交流方式,最容易相互理解、溝通心靈。我們始終把文藝交流作為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途徑,通過舞臺藝術作品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努力推動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民族樂劇《印象·國樂》、舞劇《沙灣往事》等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展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當代中國人精彩生活的文藝精品走出去,進入主流市場、影響主流人群,有力展示了中華文化形象、中國國家形象。全力配合元首外交、黨和國家重大主客場外交活動,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文藝演出《最憶是杭州》、“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文藝演出《千年之約》等一系列演出活動的成功舉辦,讓外國友人通過欣賞藝術表演深化對中國的認識、增進對中國的了解。加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及相關國家的藝術交流合作,發起成立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藝術節聯盟,成功舉辦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等活動,在藝術交流中促進民心相通。以各類文化年(節)、歡樂春節等文化交流品牌活動和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為平臺,推動我國優秀舞臺藝術作品走出去,讓外國民眾在審美過程中感受中華文化魅力、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了解。 (作者:文化和旅游不黨組書記、部長)
- 下一篇:深耕實體經濟 推動綠色發展
- 上一篇:隴南市聚力決勝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