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夜夜-国产乱人视频-国产成人愉拍精品-亚洲男同志**可播放xnxx|www.waedb.com

歡迎來到中國凈化門戶網! 會員服務| 無圖版| 手機版|
您好,歡迎! 隱身 | 商務中心 | 資金0 | 積分0 | 退出
用戶名:  密 碼:  注冊 忘記密碼?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新聞 » 正文

我國石漠化擴展趨勢得到遏制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12-29  來源:人民政協報  瀏覽次數:384
核心提示:與2011年相比,5年間我國石漠化土地凈減少193.2萬公頃,年均減少38.6萬公頃,年均縮減率為3.45%。石漠化擴展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與2011年相比,5年間我國石漠化土地凈減少193.2萬公頃,年均減少38.6萬公頃,年均縮減率為3.45%。石漠化擴展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在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全國政協常委、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劉東生表示,根據開展的第三次石漠化監測結果,截至2016年,我國石漠化土地面積為1007萬公頃,占巖溶面積的22.3%。與2011年相比,巖溶地區石漠化土地呈現面積持續減少,危害不斷減輕,生態狀況穩步好轉的態勢。

  作為中國巖溶地區的首要生態問題,石漠化防治一直備受關注。石漠化防治取得的這些成果帶來了哪些變化?還面臨著什么困難與挑戰?

  石漠化土地縮減速度加快

  石漠化,簡單來說,就是在雨水較充沛的南方地區,受人為活動干擾,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壞,土壤嚴重侵蝕,造成基巖大面積裸露,礫石堆積。其發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土地資源的喪失;又由于石漠化地區缺少植被,不能涵養水源,往往伴隨著嚴重的水土流失和人畜飲水困難。

  為了掌握巖溶地區石漠化現狀及動態變化情況,2016年,原國家林業局組織有關單位開展了第三次石漠化監測工作。監測范圍涉及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465個縣。

  監測結果顯示,5年間,我國石漠化土地面積持續減少,縮減速度加快。與2011年相比,不同程度的石漠化面積均出現減少。特別是重度和極重度的總體比重較上個監測期下降了2.7個百分點。

  同時,石漠化發生率下降,敏感性降低,巖溶生態系統穩步好轉。5年間,巖溶地區石漠化發生率由26.5%下降到22.3%;水土流失面積減少8.2%,土壤流失量減少12%;林草植被蓋度達61.4%,較2011年增長了3.9個百分點。

  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有機統一

  數據的變化帶來的不僅僅是石山“綠”了起來。

  “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除了生態治理的基本出發點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助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扶貧攻堅的重要手段。”劉東生指出。

  據他介紹,石漠化地區大致包括8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除廣東外,其他7個省份分布了217個貧困縣,占全國貧困縣的26%,貧困人口占全國的47%。

  因此,近年來,在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時,基本策略是“抓生態推動長效扶貧、抓產業推動就地扶貧、抓項目推動精準扶貧”。

  例如,通過政策扶貧,國家推行了生態護林員制度。截至目前,已在217個貧困縣聘請了12.5萬名生態護林員,占全國所有生態護林員的1/4,帶動了近50萬人的增收。

  同時,在巖溶地區,國家大力支持發展經濟林果、木本糧油、林下經濟、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等一系列的林業產業,推動了地方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

  數據顯示,這些地區的林業產業占當地農民收入的比重已平均達到20%以上,在許多地區達到了1/3甚至超過1/2。

  監測結果顯示,與2011年相比,2015年巖溶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5.3%,高于全國同期的43.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9.9%,高于全國同期的54.4%。5年間,8個省份貧困人口減少3803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1.1%下降到7.7%。

  防治形勢依然嚴峻

  在為石漠化治理取得的成果感到欣喜的同時,劉東生坦言,“石漠化防治形勢依然非常嚴峻,防治工作任重道遠。”

  由于巖溶土地具有獨特的雙層水文結構,基巖裸露度高,土層瘠薄,破壞容易,恢復難。

  劉東生解釋說:目前石漠化地區植被恢復還是初級的,植被以灌木型為主,占56.5%。研究表明,石漠化土地從退化的草本群落階段恢復至灌叢、灌木林階段需要近20年,至喬木林階段約需47年,至穩定的頂級群落階段則需近80年。“已經初步治理的地區,植被剛剛開始恢復,穩定性差,必須加強保護,鞏固成果;否則極易反彈,前功盡棄。”

  同時,防治任務依然艱巨。據悉,巖溶地區還有1500萬公頃喬灌木林亟待加強保護;有1007萬公頃石漠化土地需要治理。而剩下的石漠化土地,立地條件更差、治理難度更大、治理成本更高,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而且,石漠化地區是“老、少、邊、山、窮”地區。截至2017年,巖溶地區尚有211個貧困縣、1300多萬貧困人口,有261.6萬公頃石漠化耕地仍在耕種,群眾增收途徑有限,對土地依賴性較強,極易加劇石漠化;此外,毀林開墾、樵采薪材、過度放牧等現象時有發生,給本來就十分脆弱的生態造成破壞。

  多方發力貢獻防治成果

  如何更有效地推進下一步治理工作,找準應對之策?

  在第三次石漠化監測中,專家對石漠化態勢得到逆轉的原因進行了相關分析。

  監測顯示,人工造林種草和林草植被保護對石漠化逆轉發揮著主導作用,其貢獻率達65.5%;因人口壓力減輕和農村能源結構調整促進植被自然修復的貢獻率為24.4%;農業技術措施的貢獻率為3.9%;其他因素的貢獻率為6.2%。

  “這意味著,石漠化治理的成績得益于多種政策的協調配合與當地人民的辛勤付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司長孫國吉表示。

  以疏導人口為例,孫國吉解釋說,目前石漠化地區人口密度達207人/平方公里,是這一地區理論上最大可承載密度的2倍多。為此,近年來,國家通過推進城鎮化、積極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勞務輸出、異地扶貧搬遷等措施使巖溶石漠化土地得到休養生息。

  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巖溶地區城鎮化達到45.5%,5年平均每年增長2個百分點;外出務工比2011年增加了7.9個百分點。“這些人口不再依賴于土地,促進了石漠化地區生態的自然恢復。”孫國吉指出。

  此外,能源結構的調整也對石漠化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據悉,2011年,西南巖溶地區農村拿木材做燒柴的比重達37.7%,近年來,通過推廣沼氣、太陽能、電力和液化氣等能源形式,以及推廣節煤爐、節柴爐等,到2016年新一次監測結束的時候,薪柴的比重已經下降到20%以下。

  劉東生指出,石漠化防治制度體系是整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國家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的制度性保障,今后我們還將不斷在投入、金融扶持、社會參與、國際合作等方面進一步完善制度體系。”

  據他透露,未來除了繼續鼓勵發展傳統木本糧油、經濟林果等產業外,國家將以國家沙漠公園和國家石漠公園為載體,重點支持森林旅游業、沙區旅游業、石漠地區旅游業的發展。

 
關鍵詞: www.waedb.com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2012-2013 成都智能環保網 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成都威德隆智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備案號:蜀ICP備18006642號-1 | 流量統計: